保险资讯

太平科技保险获批开业 优势不足或阻碍发展

更新时间:2018-01-12 10:53

  【摘要】1月9日,保监会发布同意太平科技保险开业的批复公告,注册资本5亿元,开业批复后,太平科技保险成为目前国内首家专业科技保险公司。在科技企业风险保障需求难以满足的背景下,成立专业的科技保险公司是一项创新尝试。


  多企业瞄准科技保险公司,或为获取保险牌照

  科技保险是指在科技企业或相关研发机构在研发、生产、销售等经营管理环节中面临的财产损失以及相关工作人员人身伤害进行保险保障的风险分散手段。

  科技保险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06年,保监会与科技部提出科技保险,并选择中国出口信保和华泰保险作为试点承保机构,随后又确定多个保险创新试点城市。2014年8月1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建立完善科技保险体系,积极发展适应科技创新的保险产品和服务,促进企业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

  目前科技保险产品主要有产品研发责任保险、关键研发人员团体健康保险和意外保险、营业中断保险等15种相关险种。

  此前的科技保险业务依托于不同的保险公司承办,包括财险、寿险、信用保险等,从而在各个环节保障科技产业的整个业务链条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但因为科技企业的特殊性,依托于各类保险公司的科技保险还不足以满足科技企业的各种需求。

  在此前提下,专业的科技保险公司的意义凸显。通过对于科技保险的深耕研究,有助于为科技企业提供针对性较强的产品,扩大服务覆盖面。

  由此,多家企业瞄准科技保险,表示拟筹建专业科技保险公司。

  2016年6月,保监会批复同意筹建太平科技保险公司,股东包括太平财险、浙江金融、兴科科技等9家公司。18个月后,太平科技保险得到保监会的开业批复,批复公告显示,太平科技保险的注册资本为5万元,法定代表人为刚刚从太平保险副董事长、总经理职务卸任的李劲夫,公司成立地点为浙江嘉兴。

  太平科技保险表示,在业务开展中,太平科技保险将以科技产业业务为核心,以科技产业链条相关的业务作为依托,进行市场化、专业化、创新式发展。其具体业务范围包括与科技企业相关的企业/家庭财产保险及工程保险,短期健康/意外伤害保险,信用保证险以及相关再保险等业务,此外还有保险信息服务业务。

  虽然目前仅有太平科技保险一家科技保险公司获批筹建、开业,但瞄准科技保险市场者并不在少数。

  2017年3月,有公告显示,包括粤科金融、和谐爱奇在内的7家公司拟发起设立粤科科技保险公司,注册资本10亿元,拟定经营范围包括科技产业的财产、保证、责任以及信用保险;科技企业人员的健康险、意外险等,还包括科技专利保险等相关业务。

  2017年9月,飞利信发布公告,称拟斥资3.3亿元牵头发起设立科创科技保险,公告显示,科创科技保险计划在五年内,通过互联网渠道和智能载体渠道的开拓,形成先进科技保险互联网业务经营模式。

  对于多家企业拟出资成立科技保险公司的现象,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郝演苏认为,这与保险牌照的批复趋严有关,“从资本角度,保险牌照是稀缺产品,通过设立科技保险公司等相对新型的保险公司,能够相对容易拿到保险牌照,获得进入保险业的入场券”。

太平科技保险

  科技保险发展“烦恼”多,根源在于缺乏风险评估定量工具

  科技保险在一定程度上为科技企业保驾护航,是基于创新概念的一种尝试,目前已有保险公司陆续开展了相关业务,但基于科技的特殊性,科技保险的发展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目前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企业和产品随时出现不同的风险,从目前的科技保险产品来看,多数科技保险产品是在传统保险产品基础上的改造,缺乏针对性,相关风险也并未完全覆盖。

  与此同时,科技保险专业人才的缺乏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科技保险的发展形成困扰。从事科技保险的人员除保险专业背景外,还需要对科技企业的风险管理由足够的认识,从而保障推进产品设计、经营环节,具有较高的要求。

  究其原因,郝演苏向蓝鲸财经解释到,“科技的概念范围较广,科技的技术和管理方法还在发展、成熟的过程中,很多概念无法确定”。

  “从风险管理的角度而言,科技保险需要有定量的工具进行风险评估,需要设定风险定量评估的标准,如果无法对风险进行定量,也就难以确定保费,一味‘拍脑袋’做决定是不科学的”。郝演苏认为,缺乏对风险进行评估的定量工具是目前科技保险发展的最大桎梏。

  举例来说,“在人们使用云盘的过程中,当云盘中的信息遗失时,保险公司难以准确判断是信息失窃还是硬件损坏”,郝演苏提出,“比如WIFI的辐射问题,人工智能项目的相关研究,目前还没有确定的研究结果,在各个环节均存在风险,这导致难以在出现损失时进行责任定性和相关定价”。

  对于科技保险的发展,郝演苏认为,“科技保险的发展运营还处于摸索阶段,保险科技业务还未成型,未来的发展情况还有待观望”。


  部分专业性保险公司“发育不良”,发展难“精专”

  太平科技保险是目前国内获批开业的第一家科技保险公司,近几年,专业保险公司逐渐增多,健康险、农业险、互联网保险公司等逐渐“开花”,保险公司趋于专业化、多元化。

  近几年,保监会对于新设保险公司的审批也逐渐向专业性保险公司倾斜,在2017年获批开业的14家保险公司中,养老保险公司、健康建公司、相互保险公司、自保公司等占据了8席。

  专业保险公司的相继设立,一方面是保险产业专业细化的体现,保险公司向专业化延伸,市场供应扩大,但另一方面,不可忽视的是,在保险公司走向精专的过程中,存在“发育不良”的现象。

  首家拿到健康险牌照的人保健康险,2015年净利润为-1.35亿元,2016年扭亏为盈,也仅盈利274.7万元。专业责任保险公司长安责任保险自成立后一度亏损,在2014年依靠政府1629万元补助才扭亏为盈,仅盈利574万元,2016年,长安责任保险的净利润为830万元,盈利情况并不乐观。

  “虽然多家保险公司在已有寿险公司的基础上陆续开设健康险、养老险子公司进行战略布局,但其寿险公司依然在进行健康险、养老险业务,业务呈现分化”。在综合保险公司与专业保险公司的经营口径一致的情况下,一旦专业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或服务无法在精专方面优于综合保险公司,专业性保险公司便难以取得突破。

  “专业性保险公司往往是后来者,从目前情况来看,还没有专业机构能够走出专业道路,在业务经营上超过综合性保险公司。”郝演苏指出,“综合性寿险、财险公司往往在专业领域的深耕程度、承接业务的规模方面高于专业性保险公司,专业的农险、健康险等专业性保险公司位置较为尴尬”。

  对于获批开业的太平科技保险,郝演苏认为,从业务范围来看并没有格外的优势,财险、寿险公司同样可以涉及此类业务。

  由此,对于包括科技保险公司在内的专业性险企而言,进行行业深耕,依托专业知识细分市场,满足保险市场的潜在保险需求,是保险产品向“深”走,向“精”走,是主要的突破方向。


  慧择提示:新增的科技保险公司是保险业专业化发展的横向拓展,但科技的技术和管理方法还在发展、成熟的过程中,很多概念无法确定,在缺少对于风险防范的定量评价工具的基础下,保险产品难以定价,科技保险未来的发展情况有待观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