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讯

山西调整产业结构 缓解企业高负债问题

更新时间:2015-09-24 15:13
  【摘要】一直以来,山西产业结构以发展煤炭为主,大量资金、技术等纷纷流向煤炭产业。但是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山西单一的产业结构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源头,上半年山西煤炭资产负债率高达80%,传统产业转型难问题十分突出。

  打通金融“血脉” 重振晋商辉煌
  明清晋商驰骋商界500年,所立票号曾“执全国金融界之牛耳”。但随着时代变迁,山西金融荣光不再,甚至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问题之一。
  在山西,仅煤炭一项就撑起全省工业的半壁江山,煤、焦、冶、电四大传统产业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八成以上。“黄金十年”,山西煤炭产量从2002年不足4亿吨,到2012年超过9亿吨,快速扩张的背后,离不开金融的重点支持。
  然而,煤炭“寒冬”接踵而至。截至今年上半年,省属五大煤炭集团中已有4家资产负债率超过80%。传统产业转型难、新兴产业融资难的问题十分突出。
  数据显示,全国平均每秒刷卡800多次,山西只有4次,山西人依然习惯使用现金。沪深两市有2780家上市公司,山西仅37家,其中10家企业上市后从未再融资。金融业发展缓慢成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
  “短板”即是潜力。山西省金融办相关负责人说,山西把金融发展提到了战略层面,金融在转型发展中至关重要。从年初金融专题座谈,到5月底金融振兴大会召开,对金融业的重视扶持,激发了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的积极性。
  今年以来,山西金融业亮点频现,直接融资增速全国领先,社会融资结构趋于优化,县域城镇化建设基金试点稳步推进,互联网众筹开始试水,金融扶贫初见成效。
  上半年,山西省存贷比提高4.6个百分点,实现各类融资2530亿元,同比增加390多亿元。

  摆脱资源依赖创新增长引擎
  “挖了一堆煤,冒了一股烟,脏了一滩水。”煤炭长期粗放开采,使山西沦为低级“锅炉房”。“傻大黑粗”的煤基初级产品一度超过60%,碳排放强度居全国前列。
  GDP贡献达四成、从业人口过百万,严重的煤炭依赖下,资源对人才、技术的“抽水机”效应持续发酵。
  有这样一组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全国401家,山西仅3家;国家级高新区全国130家,山西仅2家;国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全国146个,山西仅1个。
  还有这样一些“怪像”:山西产业结构“过黑过重”,但高校专业“大文大理”,工科人才短缺;煤炭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但外输煤和外输电比例16:1;焦炭产量全国第一,但只能远送省外钢厂,连续7年亏损。
  严峻的经济下行压力下,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变“资源高地”为“创新高地”,成为山西摆脱资源依赖的迫切需要。
  今年以来,山西主动发力,先后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设立煤基低碳联合基金,与中科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清华大学共建清洁能源研究院,将27家高端煤基低碳研发机构引进山西科技创新城。
  依靠科技创新,山西从“高碳经济”中成功置换出“低碳空间”。8月下旬,潞安集团“国家煤基合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乏风氧化利用示范项目正式竣工,煤矿乏风“变废为宝”的同时,每年可减少14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温室气体排放。

  把脉民企困境增强发展活力
  “山西老醯儿爱吃醋,缴枪不缴醋葫芦。”山西醋文化源远流长,但全省210家醋企,产量超过1万吨的仅7家,其余基本是小作坊。
  “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山西面食有400多种,但缺乏统一标准,无法规模化生产,面食餐饮店在全国不足2000家,不到“沙县小吃”的十分之一。
  规模小而散、利润微且薄,是众多山西中小民企的真实写照。而资产在10亿元以上的民企八成以上涉煤。民营经济中,工业偏重、农业偏小、第三产业偏弱的问题十分突出。
  一些民企反映,有的地方“开门招商、关门宰人”,不讲信用;有的办理环评、土地、消防、地震等许可证难度大;有的支持民营发展存在政策空当,政策落不实;民间资本进入产业空间仍然受限……
  经过一系列调研,山西将民企困境归结为九大难题,涉及准入、环境、结构失衡、资金短缺、人才素质、体制机制、政策、转型升级、政商关系等方面的问题。
  今年,山西直面难题,专门成立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协调解决“融资难”“用地难”“创新难”。出台企业“减负60条”,预计减免各类费用约501亿元。
  不久前召开的山西省民营经济发展推进大会上,山西明确提出对民间资本“非禁即入”,大幅减少投资项目前置审批,建立问责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等多项措施,把民营经济作为实现富民强省的基本途径。

  慧择提示:长期单一的经济发展结构阻碍着山西省创新产业发展机制,为了创新产业结构发展,促进省内经济进一步发展,山西省今年以来优化融资结构,增强民营企业发展实力,并通过发展互联网金融,重振晋商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