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半年过去,
万能险费率改革的内容终于初露端倪,从目前披露的内容来看,此次万能险费率改革立足于回归保障,让利于消费者。
万能险回归保障成主流
保监会于近日内部下发“关于征求对《
万能保险精算规定(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从目前披露的内容来看,此次万能险费率改革立足于回归保障,让利于消费者。对比2007年版《万能保险精算规定》,此次《征求意见稿》在风险保额上做出了调整。2007年版规定:“个人万能险在保单签发时的死亡风险保额不得低于保单账户价值的5%”。《征求意见稿》要求,万能险死亡风险保额应满足两个条件之一,一是意外和疾病死亡风险保额不低于保单账户价值的20%;二是意外死亡风险保额不低于保单账户价值的50%。有关专家向笔者解释,风险保额的增加进一步提高了万能险的保障功能,从而使万能险与理财产品的差异性更加突出,符合保监会一直倡导的回归保障理念。
在账户费用上,《征求意见稿》要求,期交万能险初始费用上限为第一年40%,第二年20%,第三年15%,第四、第五年10%,以后各年5%。2007 年版规定,初始费用第一年50%,第二年25%,第三年15%,第四、第五年10%,以后各年5%。对于5万元及以下部分和5万元以上部分趸交万能险初始费用,《征求意见稿》上限比例分别为5%和3%,2007年版规定分别是10%和5%。“初始费用的调整有利于保户账户价值初始资产的提升,从而增加账户积累的速度。”有关专家表示,由于目前保险公司万能险销售主要以银保、网销渠道为主,缴费类型主要以趸交为主,因此,初始费用的调整对银保、网销渠道有较大影响,银行系和平台类保险公司受影响最大。
万能险非关键参数调整对市场影响有限
据了解,大型险企已经大幅压缩万能险产品,转而销售价值含量更高的分红险。以中国平安为例,自2011年开始,连续三年万能险保费收入占总保费收入呈下降趋势,分别为34.6%、34.0%、32.5%,而32.5%已经在上市险企中占比最高,
太平洋保险万能险占总保费收入为0.06%、新华保险则为0.04%。因此,即便此次费率改革实施,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并不大。而从万能险在整个
寿险市场的占有率来看,此次费率改革也不会对市场造成过多影响,分红险依然是寿险市场的主旋律。2013年四家上市险企年报显示,在20款保费规模最大的产品中,有17款分红险产品,传统型产品只有3款,分红险“一险独大”的局面仍在持续。不过值得欣慰的是,在费率市场化改革的催化下,传统寿险突破2.5%利率上限加入到费率市场的自由竞争当中,在顺应保险回归保障的大趋势下,也使投保人享受到更多保障。
事实上,从目前披露的内容来看,此次万能险费率改革并未涉及最低保证利率的改革,只是一些非关键参数的调整,因此,将此次改革称之为“费率改革”略显牵强。证券分析师认为,此次改革对保险公司的价值影响不大,目前,趸交类万能险的边际价值很小,考虑费用因素可能没有价值,因此,对万能险规模的压缩对保险公司的盈利和新业务价值影响不大。
万能险“费改”下半年有望启动
保险产品的定价放开,与金融业的利率市场化步调一致。去年7月19日,央行放开了贷款利率下限,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8月5日,保监会随即放开实行了14年之久的普通型人身险2.5%的预定利率。尽管人身险费率改革被呼唤已久,但其放开自提上日程到最终实施也仅仅用了5个月时间,与难产中的其他改革相比,寿险费率改革第一步迈得相对轻松。去年3月,保监会向各保险公司下发关于征求对《关于开展人身保险费率政策改革试点的意见》及具体实施办法等四个文件意见的函;4月,在将改革方案上报国务院前,保监会又一次向各市场主体征求意见;7月,寿险费率改革方案获国务院同意;8月1日,保监会发布《关于普通型人身保险费率政策改革有关事项的通知》,宣布费率改革从8月5日起正式实施。
根据普通型人身险费率改革进程表推算,今年下半年万能险费率改革实施细则有望推出,这与监管层的预期一致。在今年年初召开的全国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具体指示,启动分红险、万能险费率形成机制改革,力争年底前实现人身险费率形成机制的全面市场化。事实上,近几年监管层在推进市场化改革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距离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还有差距。如何缩小这一差距?“要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简政放权,进一步激发市场发展的内生动力与活力。”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在年初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说,当前的改革重点是,深化费率形成机制改革,在寿险领域,重点是在总结前一阶段放开预定利率成效和经验的基础上,扩大费率市场化的范围,防范改革可能引起的风险。
而对于已经在费率改革之中的寿险,项俊波表示,应该启动与费率形成机制相适应的精算制度改革,完善准备金评估规则,完善分红账户管理和分红特储制度,在放开前端的同时从后端管住风险。
慧择提示:综上所述,万能险费率改革将使万能险回归保障功能,此次万能险费率改革并未涉及最低保证利率的改革,只是一些非关键参数的调整,对市场影响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