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讯

基金业老鼠仓行为为何屡禁不止

更新时间:2017-08-26 07:55

  【摘要】随着“老鼠仓”事件日益曝光,很多资产管理行业人员涉嫌老鼠仓事件。“老鼠仓”事件多达38起让人触目惊心,更让人怀疑,基金业还有多少“硕鼠”未被揪出。那么,基金乃至资产管理行业“老鼠仓”行为屡禁不止呢?

  基金乃至资产管理行业“老鼠仓”行为屡禁不止有其历史原因。中国基金业诞生之初,中国资本市场的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健全,基金公司的治理结构和风控机制都在摸索过程中,监管者也缺乏行之有效的手段发现和打击“老鼠仓”行为。可以说,那时候,约束基金经理行为的只能靠“良心”,而不是制度。这种历史背景使得基金业并未从一开始就形成杜绝“老鼠仓”行为的环境和氛围,给部分基金经理和基金从业人员以侥幸心理和可乘之机。

  随着资本市场法律法规体系的不断健全,发展中的中国基金业亟待根治“老鼠仓”痼疾。目前来看,技术手段的发展完善和监管层的决心已经为杜绝“鼠患”带来了希望。利用大数据工具,监管层已经有能力发现不法分子“老鼠仓”的蛛丝马迹,一起起利用大数据查获的“老鼠仓”案件,无疑将打消基金从业人员的侥幸心理。基金经理以投资为职业,日常工作中能接触到大量未公开信息,具备借此谋求不当利益的便利条件。普通人都有贪念,如果基金经理心存侥幸心理,很容易受到外界诱惑,进行“老鼠仓”投机。但如果通过技术手段让他们明白“莫伸手,伸手必被捉”的道理,相信可以让大部分人“望而却步”,打消侥幸心理。

  不过,“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对于故意建立“老鼠仓”的“硕鼠”来说,仅仅凭借大数据恐怕还不足以让他们退却。从这个角度看,基金乃至资产管理行业要想根治“老鼠仓”行为还任重道远。

  一方面,监管层必须对“老鼠仓”、内幕交易等违法行为保持“零容忍”的高压政策,从严处罚,提高基金经理的违法成本;另一方面,基金公司也必须扎紧篱笆,完善风控制度,以对持有人负责的精神规范基金经理行为,不给不法之徒可乘之机。

  更重要的是,监管层近几年来展现出来的打击“老鼠仓”的决心,对于能否根治“鼠患”至关重要。技术只是手段,只有被恰当的使用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只要监管层坚持亮剑的决心,相信基金业根除“老鼠仓”的日子终将到来。

  慧择提示:通过以上信息我们可以看出,基金乃至资产管理行业“老鼠仓”行为屡禁不止有其历史原因。这种历史背景使得基金业并未从一开始就形成杜绝“老鼠仓”行为的环境和氛围,给部分基金经理和基金从业人员以侥幸心理和可乘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