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讯

城乡养老待遇水平相差巨大 阻碍了城镇化的进展

更新时间:2014-01-24 10:04
  【摘要】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镇就业人员不断增加,但大量从农村流向城市的人口的保障水平却非常低。据中科院发布的2014《社会蓝皮书》中显示:城镇职工人均养老金水平已达2.09万元,新农保为859.15元,成为阻碍城镇化进展的关键因素。

  综观全国舆论,专家们对“养老金差距”众说纷纭,公众也似乎见怪不怪,除了关切自己的每月退休金到没有到、涨没有涨之外,只能对“养老金差距”发点微牢骚、小围观,但公众的养老之事不是小事,更不是既得利益者的“盘中餐”,值得有关部门深思考、大关注。

  此前,一份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发布的名为《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挑战》的报告显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所提供的养老金占家庭人均支出的比例为21%,而政府、事业机构和企业所提供的养老金分别占了人均支出的242.2%和192.9%。这一数据意味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放的养老金平均只能够支付一个人生活费用的21%,而企业、政府或事业单位的养老金金额,平均大约可以支付两个人的生活费用。

  当然,我们不可忽略农村养老制度的进步。在2009年以前,中国的农民90%以上是没有养老金的。从2009年开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开始实施。到2011年,新农保的参保者达到3.26亿人,其中实际领取养老金的人数为8525万人;全年基金支出588亿元,平均每人每年是690元,月平均57.50元。显而易见,要完全靠这笔钱来维持生活当然是不可能的,对目前农村老人来说,其意义只是多了一笔“零用钱”。这笔钱能否保证自己的老年生活,这个就很难说。

  虽然市民靠养老金生活的比例也不高,城乡人均养老金水平的差距为24倍,农民的养老就更让人忧虑了。由于我国社保体制仍存在城乡二元结构,农村社保待遇较之城市低得太多。加之在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大背景下,传统的“养儿防老”正在逐步走向解体。另外,由于城乡差距和大批青年外出打工,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更加复杂。农民谁也无法预知自己老了会怎样,不但几十元一月的养老金是杯水车薪,而且由于身边无年轻人,很多时候平安生活只能靠自身运气。

  跨越城乡养老这一个巨大的鸿沟,目前上下各方的努力还刚刚开始,比如,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努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镇。另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办法》,目前已经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最后的办法虽然还在等待中,但是国家层面开始着力于农民工的养老统筹,农民工的老有所依问题,制度大门已经打开。

  对于农村地区的新农合养老金来说,它的资金来源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养老金资金的来源,也有很大不同。新农合养老金是农村集体经济壮大后,用农民自己的钱来提供的养老,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目前新农合还只能覆盖农村1/4的人群。而即使是那些已经建立了新农合养老金的农村地区,一旦集体经济出现问题,养老资金供给发生困难,新农合也就无法维持下去了。

  这种养老待遇上“多轨制”的形成,与社会保障政策制定上存在的偏差有直接的关系。就企事业单位养老待遇的不同来说,由于企业从上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实行改革,而且这种改革进行得较为彻底,减轻了政府包括养老在内的负担,但事业单位的改革则进行得较为迟缓,为了使改革顺利推进,国家以提高退休人员养老待遇的做法,来解除其后顾之忧,以至今天出现了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较高的情况。至于政府机关退休人员的养老待遇,成为社会各个阶层中的最高者,这更是权力运用不当所造成的。政策制定者,利用手中的权力,将为全民提供的养老资源,集中供给了公务人员,由此形成了养老金制度的“亲疏有别”。

  现在,改革养老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政府也有了善意接纳的态度,但这种改革必须以实现全体公民在养老待遇上的公平为第一目标,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制度设计必须将农民的养老一并考虑进去。城乡人均养老金水平相差24倍,这种造成社会不平等的事实,没有存在的理由。要破解这道难题,首先需尽快废除上世纪90年代推出的公职人员与企退职工的养老金双轨制,将所有国家劳动者纳入一条“社保公平河”中,另外,还要再制度性地大幅减缩城镇与农村居民养老金的政策间距。如此,农民靠养老金生活的美好愿景才有实现的一天。

  慧择提示:由于改革的深入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流动规模不断扩大,相关制度衔接不够、分散和交叉等缺陷已逐渐显露出来。城镇化发展仍需不断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