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直以来,政府都把
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作为一项重点任务。现如今,
新型城镇化中的保险问题更是政府关注的一大重点。据悉,目前相关部门正探索
新型城镇化中
保险业的定位与战略。
新型城镇化建设:战略机遇和潜在风险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进入城镇化稳定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4年的53.7%,城镇数量大幅增加,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但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使得大量农民工虽然成为城市和城镇重要产业的劳动力,但在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并没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而且由于缺乏系统配套措施,在经济高速增长下自发的城镇化,积累和暴露出很多问题和弊端。城镇化给社会和经济带来基础和根本的变化——人口高度密集,财富集中,空气水质环境污染严重,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社会危险和不安定因素增加。
中国的城镇化建设正处在变革的关键时刻。党的十八大提出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和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明确目标。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出台,进一步明确了未来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我们要改变和扭转粗放式城镇化的发展路径,通过制度改革将城镇化的巨大红利释放出来。通过进一步市场化改革,使要素自由流动,最大限度优化资源配置。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有利于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和高效配置;打破传统户籍二元结构,培育更健康、更合理的人力资源市场;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为城镇化提供更多资金支持和更好的金融服务。
新型城镇化建设,潜力巨大,挑战也巨大。我们需要挖掘城镇化过程中蕴藏的巨大潜力,同时管理、防范和补偿城镇化过程潜在的风险和损失。
保险业发展与城镇化水平正相关
利用单因素回归模型分析表明,一国保险业的发展程度与城镇化水平显著正相关。城镇化率每提高1%,人均保费收入增长约5%,保险深度提高4.4%。其中城镇化率与保险密度的相关性高于保险深度,并且对保险密度变动的解释力度更强。通过把经济体分组为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进一步发现,两者的正相关系在欠发达国家更为显著,并且保险业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发展得也更快。除了城镇化率以外,城镇化所带来的风险意识、人口因素、人均收入、消费文化等也对保险需求造成影响。
通过研究发达国家的数据和经验,以及对城镇化与保险发展的内在逻辑进行分析,也可以得出一国保险业的发展程度与城镇化水平显著正相关的结论。这一论证的前提是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正相关性。在发达国家,城镇化通常意味着财富创造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新兴市场的相关性则不是那么明显。我们要避免拉美式城镇化和规模庞大的城市贫民窟的出现,借鉴美国等国家城镇化发展的有益经验,寻求适合的发展模式和治理机制,确保城镇化有利于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福利的提高。
构建保险业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双赢格局
我国城镇化建设是庞大的系统工程,面临经济发展和机制构建等全面挑战。在应对城镇化的风险和挑战中,保险作为市场化的风险转移机制和社会互助机制,不仅在城镇化建设投资、风险管理和补偿上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在统筹城乡发展、完善社保体系、提高保障水平、辅助社会管理等方面也能够发挥重要优势。通过合理谋划和发展,城镇化建设和保险业发展可以形成双赢格局。
城镇化为我国保险业发展提供动力和机遇。城镇化意味着传统的以土地和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风险保障体系将会断裂,城镇人口更需要以商业契约的方式寻求自我保障。城镇居民财富和收入增长必定提高对
商业保险和理财的需求。通常更高的收入和资产促进了居民对保险产品的需求,如
寿险、健康险以及与汽车和房屋相关的保险等。城镇化会产生数亿失地农民和进城务工人员,如何提供务工人员意外险以及失地农民生存保险是我们面临的问题。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会推动对产险业务的大量需求,保险业应当做好调查研究工作,确定发展策略,大力发展相关的建设工程质量保险、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公众责任保险以及自然灾害险和巨灾险等保险业务和产品。
慧择提示:新型城镇化建设及伴生的制度改革需要有效的社会管理和风险制约机制,而在精简行政机构和市场导向的趋势下,借助和利用兼具市场机制和社会管理功能的保险业来进行辅助管理和风险防范,对城镇化的良性发展会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