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讯

保险监管转型也已经迈出关键步伐

更新时间:2012-07-26 17:08
  【摘要】近年来,在推进行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同时,保险监管转型也已经迈出关键步伐,监管效能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年初全国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中国保监会首次明确提出要把科学的规范标准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引入到保险监管之中,加强保险监管标准化建设。
  什么是保险监管标准化?推进保险监管标准化应该针对当前政府部门普遍存在的“重结果轻过程”“重经验轻规范”“重建制轻执行”的陈旧观念,保险监管部门存在的定位不清、职责交叉、行政处罚随意性较强、执行力较差等问题,特别是监管缺位、越位、错位问题,对已有的监管体制机制进行改革创新,全新定位监管目标,详细明确职责分工,梳理优化监管流程,有效开展监测考核,做到“工作有目标、执行有规范、流程有控制、考核有成效”,由原来的“经验型监管”“粗放型监管”转向标准化、规范化和精细化监管,从而降低监管成本,促进监管公平,提升监管效能。
  什么是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ISO9000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一系列关于质量管理体系的国际通用标准统称。目前,ISO9000系列质量管理体系被全球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推行。原因不仅在于其高度概括、总结提炼了世界各国质量管理理论的精华,统一了质量管理的原理、方法和程序,更在于其通用性和适用性,不受行业和产品的限制,对各行业均有兼容的实用价值。近年来,我国一些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纷纷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推进政府管理和社会管理标准化建设,对行政事务和业务工作进行流程再造,在提高管理效能、规范运行程序、理清权责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简单来说,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是以满足顾客及其他相关方的质量要求为目标,通过建立具有很强约束力的质量管理标准体系,使各项相关工作及影响工作质量的全部因素都处于严格的受控状态,并通过持续有效的质量体系审核,力求不断改进和提高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水平,确保预期的目标得以实现。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主要精华体现在“八项基本原则”,即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原则、过程管理原则、系统管理原则、持续改进原则、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原则、领导作用原则、全员参与原则以及与供方互利原则。其核心原则是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提升顾客满意度,对保险监管部门来说,保险消费者、保险机构都属于顾客的范畴。其基本理念是持续改进、领导重视、全员参与。其主要方法是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
  如何利用ISO9000标准来推进保险监管标准化建设?推进保险监管标准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从宗旨理念、规章制度等方面做出必要调整,也需要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结合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要求,推进保险监管标准化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工作目标的量化。推进保险监管标准化建设,第一步就是要尽可能量化监管工作目标,做到可测量、易考核,同时明确职责分工,杜绝相关部门推诿扯皮。
  2.监管工作的过程化。保险监管标准化就是要由“结果导向”向“过程导向”转化,梳理出各项监管工作的流程,制定程序规范,确定“TQC”(即时间、质量、成本)指标,开展过程控制和可追溯性控制,减少监管随意性,确保既定目标的实现。
  3.规章制度的系统化。制度建设是行政权力规范运行的有效约束和重要保障,但各级部门出台众多规章制度以后,往往由于缺乏系统性,导致制度执行起来“顾此失彼”,甚至出现“制度悬空”现象。
  4.效能考核的精准化。实现保险监管标准化的重要保障之一,就是监管效能考核的精准化,即建立和执行科学的分层分级素质达标过关和考核评价体系。根据保险监管干部的岗位分工、年龄结构特点进行分类,制定不同层次、级别的素质达标标准,并结合区域特点研究制定科学合理、可操作、易量化的区域市场监管绩效考核评价制度体系。
  5.工作改进的持续化。“回头看”、“后评估”等工作整改机制在政府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中的“PDCA” 循环(即Plan策划—Do实施—Check检查—Action改进)构建了这种持续改进的机制,引入到保险监管标准化建设中,对于提升监管工作的自我纠偏、自我完善能力具有一定意义。
  6.监管方式的信息化。保险监管标准化离不开监管信息化,应高度重视和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完善优化监管信息系统,搭建监管信息交换平台,升级稽核软件系统,实现政务办公自动化、网络化,从而减少人为因素带来的疏漏,提升监管效率。
  慧择提示:保险监管转型已经迈出了关键的一步。笔者认为,引入国际通行的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和原则,对保险监管进行目标量化、流程再造和过程控制,正是推进保险监管标准化和规范化的一剂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