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保险我们都选慧择网!用户最信赖网上投保平台!
【摘要】郑学工作为国家统计局核算司研究院对自己工作内部,报以怀疑的态度,并且发表《统计是一门科学——一个统计人对人均111元居住支出的思考》引起了网友和专家的热议。
人均居住月支出111元这个资料,引起内地媒体及民众严重的质疑,认为国家统计局完全是在糊弄老百姓。因为,无论是在哪个城市,要找到居民居住类消费月支出仅是111元的地方是不可能的。更为好玩的是,国家统计局官员的解释把问题越描越黑。
统计数字偏低
根据该官员的解释,现行统计的城镇居民居住支出包括:水电燃料费、住房装潢支出、维修用建筑材料支出、租赁房租、取暖费、物业管理费、维修服务费等,不包括购建房支出和自有住房虚拟租金。而城镇居民居住支出采用抽样调查方法取得,国家统计局在全国范围随机抽选了65600户城镇居民家庭,通过日记帐方式搜集资料。按照记帐要求,只统计实际发生的现金支出,比如居民实际支付的房租、水电费、物业费等现金支出。111元是一个人均居住支出数,也是一个全国平均数,综合了不同地区、不同城镇、不同收入水平居民的居住支出。另外,这也是租房户和自有住房户的居住支出的平均数。
对于这样的解释,无论是从国际惯例来说,还是从以往国家统计局公布定义来说;无论是从统计学的理论来说,还是从现实的经验来说,都只是在自说自话。
对于内地居民居住类消费的质疑,还在2005年的时候,我就写了几篇文章。我当时在思考,为何PPI涨得很快,但就是涨不到CPI上来?后来我发现,PPI价格上涨没有传导到CPI上去,是因为传导到房价上去了。而按照中国的CPI体系,房价不能纳入CPI统计体系。按照当时国家统计局的说法,因为国际惯例,住房购买是投资不是消费,因此,纵使房价涨得最快,也不影响居民消费,不影响居民消费的物价水平。可以说,后来内地房地产政策把投资与消费混为一谈,不少政府的房地产政策鼓励住房投资炒作,其政策的理论不无与此有关。
既然住房购买是投资,那么住房的消费是什么呢?或居住类的消费是什么呢?其对消费价格的影响又如何?如果按照国际惯例,在发达的市场国家,居民居住类消费往往占整个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不会低于35%,美国甚至达到了42.7%(2006年)。而居住类消费应该包括居民与居住有关的所有消费,比如说,住宅建筑、燃料和公用设施、家具及房屋维修、房租(自购住房的算虚拟房租)、水电费、物业费、按揭贷款利率等等。与居民居住有关的消费都得算在其中。这就是世界各国的居住类消费所占比重这样高的原因。
选择性采用国际惯例
中国的CPI编制系统从1950年就开始了,但是在计划经济年代,资料收集编制与国际惯例相差太远。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的计划经济下,与后来市场化的资料、经验基本上是断裂的。因此,目前中国的CPI仅是根据1993年国民经济计算体系编制的。但是,当时中国刚从计划经济中走出,特别是住房没有商品化,仍然是按计划分配。因此,居住类消费不仅占居住消费的比重小,而且其消费的基数也小。而1998年内地住房制度改革后,住房商品化也顺延了这个居民居住类消费统计框架(一直到现在),从而使得内地居民居住类消费的统计完全与实际情况脱节。比如说,在2011年调整前,居民居住类消费占CPI的比重只有13%,2008-2010年居民人均居住类支出年均分别为1145元、1228元、1332元。也就是说,对于中国城市居民来说,如果每一家庭为三口之家,那么2010年城市居民居住类年支出为3996元。这与当前大家质疑的居民居住类月支出为111元差不多。
如果按照国家统计局所规定的居住类消费所包括的内容来看,应该有建房及装修材料、租房(包括虚拟房租)、水电燃料、按揭贷款利率等。这是国家统计局所谓的国际惯例。但是,国家统计局的官员不检讨当前内地住房类消费统计体系所面临的缺陷与问题,而是选择性地采用所谓国际惯例,把自有住房的虚拟房租剔除在外(按照国际惯例是要计算的),只计算居民居住类消费的现金支出。如果不是选择性的国际惯例,那么为何不根据居民住房的实际功能来确定是消费或投资呢?
现在的问题非仅是把整个内地居民居住类消费低估的问题,而且CPI作为国家货币政策的重要指标有可能严重低估。当前内地房地产泡沫在很大程度上与CPI体系的严重缺陷有关,因为,一个完全与居民实际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不相符合的CPI统计指标,可能误导国家宏观调控者,甚至可能成为少数人侵害绝大多数人利益的工具。当前房地产泡沫巨大,居民存款严重的负利率就是如此。
政府对于国家统计部门的数据一定要公布其数字已经提出相应的一句,让数据的可信度更加的提高,这样才会让市民对公布的资料更加的关心,这需要政府的改革和重构。
慧择提示:统计局公布的不能仅仅是几个数字,一定要让市民透过数字看本质,让数字更能体现老百姓的生活。慧择向您推荐!
|
产品名称:华泰“金领人生”综合意外伤害保险 |
推荐指数: |
涵盖高额意外伤害、意外医疗、交通工具保障,适合经常出差的商旅人士购买。
1、普通意外保险金50万元,意外医疗保险金5万元;
2、航空意外保险金高达200万元,火车、轮船、汽车保险金50万元;
3、本保险高危工种和职业不承保,详见拒保职业表。 |
570 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