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讯

居民退休准备指数下跌 养老如何破局?

更新时间:2017-08-27 09:59

【摘要】近日,清华大学发布了《2016中国居民退休准备指数调研报告》。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居民退休准备指数为6.0,我国居民对企业年金计划和具有长期护理功能的金融产品的需求有所增加。

  居民退休准备指数4年来首跌
  《报告》显示,经历了2013年到2015年的连续上升之后,中国的居民退休准备指数在2016年出现了下降,从2015年的6.5降至2016年的6.0。
  为了对中国居民的退休准备情况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价,调研中选取了退休责任意识、财务规划认知水平、财务问题理解能力、退休计划完善度、退休储蓄充分度以及取得期望收入的信心等6个影响因素,并赋予相应的权重,构建了中国居民退休准备指数。退休准备指数的取值在0-10之间,数值越大表明退休准备越充分。
  从总体上看,2016年的受访者中认为自己退休准备严重不足的群体很少,但认为自己准备十分充分的也仅有15%左右。和近三年的情况进行比较发现,2016年处于高分段人群的比例为三年来最低,仅有15.3%,而2015年这一比例为20%,2014年为18.4%,说明受访者中认为自己退休准备十分充分的群体比例有了显著下降。除此之外,2016年处于低分段的群体比例有显著提高,较2015年提高了10%,也就是说,退休准备不足以支撑退休后生活的群体明显增加。低分段群体的增加和高分段群体的减少导致2016年整体的退休准备指数下降,低于2015年及2014年。
  《报告》认为,造成2016 年指数出现下滑的主要因素是居民退休责任意识变弱,退休计划完善度下降,退休储蓄充分度不足,以及取得期望收入的信心下降。调研结果显示,65%左右的人认为经济状况在未来一年内可能保持现状或变差。正是基于这样的预期,人们对获得预期收入的信心降低了。
  根据荷兰全球人寿保险集团的数据,中国的居民退休准备指数高于全球的居民退休指数5.8,在被访的15个国家中位居第6,而在2015年,中国排名第3。相比于2015年,全球居民退休准备指数也有所下降,可见在全球范围内,居民的退休准备情况没有预料中的改善,据此推测,全球经济令人担忧的形势,对居民退休准备指数的降低有影响。
  《报告》显示,居民退休准备指数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在一线省份及城市,即北京,上海,广东三地中,居民退休准备指数总体都十分靠前。这些地区是全国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也是金融活动较为集中的地区,为居民进行更好的退休准备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人们通常拥有更高的收入,也有更强的资产管理意识和退休准备意识,因此退休储蓄充分度和退休计划完善度会优于经济落后地区。而部分省份如内蒙古自治区,本身经济发达程度较低,居民收入水平低,即便居民有了储蓄,也没有适当的金融机构为他们进行资产规划,因此退休准备落后于其他地区。
  此外,与以往调查得到的结果类似,2016年女性的退休准备指数依旧低于男性,但差异在缩小。2015年的指数测算结果显示,男性的退休准备指数比女性高0.12;在取得期望收入的信心方面,男性比女性更强;女性在退休储蓄方面比男性准备得更为充分,2016年的结果与此相似,,但女性的准备指数只落后男性0.04,二者的差异较2014年与2015年都有所缩小。女性更加保守谨慎的性格特点和男性更加具有挑战及冒险精神致了二者在居民退休准备方面的差异。

  企业年金计划获更多认同
  居民的退休收入来源主要可分为三类,一是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险计划,二是雇主建立的养老金计划,三是个人或家庭的储蓄与投资。根据荷兰全球人寿保险公司对参与退休准备指数调研的国家居民的问卷调查而得到退休收入来源的占比情况,中国居民退休收入中各项来源占比与参与调查国家的总体平均水平相近,但与英国、美国、荷兰、加拿大等养老保障体系发达的国家相比,中国居民的退休收入来源中企业占比较小。
  《报告》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国企业的雇主养老金计划还不够完善,大部分企业还无法为雇员提供企业年金。相比之下,美国等养老体系健全的国家,在雇主养老金计划上十分重视,建立了一套成功的私人养老金制度。中国目前的企业年金制度处于起步阶段,能够提供的养老规划方案较少。中国居民个人收入扣除当期消费部分后大多是用于回报率低的储蓄,或投资于相对高风险的楼市和股市。
  《报告》调查了“年金”对不同工作状态的人的吸引力,数据显示,对于正在工作的人群,约四分之三的受访者认为“利用年薪的固定比例作为养老年金”计划具有吸引力,超过六成的退休人群也认为年金计划具有吸引力。
  中国从2004 年开始建立企业年金制度,经过10 多年的发展,规模仍然不大,建立了企业年金计划的企业和参与企业年金计划的职工人数占比仍然很低。2015 年10 月,随着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国家要求机关事业单位必须为职工建立职业年金计划。因此报告认为,未来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市场将会保持较快的增长,在职职工对此类计划的认同将有助于政府在推动企业年金、职业年金计划的发展方面获得广泛的群众基础。

  “以年金方式提取养老储蓄”受青睐。
  很多个人或家庭往往会在退休前为退休进行一定的储蓄,储蓄的形式可以是银行存款、存入专门为退休后使用的具有特定目的基金、购买两全保险、参加企业年金或职业年金计划等,这些储蓄通常在职工退休时已经积累了可观的资金,同时一些职工退休时的个人住房公积金账户中也积累了很多的资金,这些资金在退休后都是可以提取出来的,问题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提取出来。
  调查结果显示,在选择退休储蓄的提取方式时,工作状态的人群比退休人群更大比例地选择一次性提取、或一次性提取并将其全部重新投入至延税投资工具,而退休状态的人群比工作状态人群更愿意接受在余下的时间里收取固定性收入(例如按年金方式提取)。但无论是工作状态下还是退休状态下的职工,选择在余下的时间里提取固定性收入的比例最大,大于三分之一。另外工作状态的人接受一次性提取和一次性提取并将其全部重新投入至延税投资工具的比例更高。
  《报告》显示,以年龄的维度来看,70 岁以上的人群选择收取一次性提取并将其全部重新投入至延税投资工具的比例最高。延税投资工具的典型例子是税收递延型养老年金保险,是商业养老保险的一种,指投保人所缴纳的养老年金保险的保费可以在计算个人应纳税收入时扣除,等其将来退休后领取保险金时再补缴个人所得税。这种延迟纳税的政策可以降低投保人当期缴税负担,相当于当时免除个税,退休后再按照领取的金额征税,等于把税收往后递延。目前,中国政府正在积极研究递延纳税政策,一旦出台将会大大激发未退休职工购买商业养老年金保险的积极性。

  老龄化激发了对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
  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带来的一个非常现实的社会问题是老年人的失能现象加剧,失能老人长期护理的财务负担加重。数据显示,居民在养老金融产品中,最感兴趣的是“将来如果无法照顾自己时,可以承担长期护理费用”的理财产品,其次是“可以抵御通货膨胀”的理财产品。在这些产品中,受访者并不在意年度管理费的高低,而是更关注其功能。
  目前,中国失能老人的长期护理财务支出主要依靠个人或家庭来承担,没有一个制度化方式来化解风险。而随着中国家庭人口结构的变化,依靠家庭进行护理的模式将难以持续。从国际上来看,德国、日本、韩国等通过建立公共长期护理保险,美国通过建立私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来化解失能老人长期护理的财务风险。
  长期护理保险是一个新兴险种,需求程度将直接影响其未来的发展。调查显示,20-69岁的受访者中,认为自己有可能需要长期护理的比例最大。其中40岁以后,随着年龄增加,认为自己很有可能接受长期护理的比例不断增加。2016年认为自己有可能接受长期照护的比例达到60.7%,2015年这一数字为52.0%,上涨了8.7%。2016年倾向于自己不需要长期照护的比例为23.3%,而2015年这一比例为36.0%,下降了12.7%。
  此外,工作状态人群和退休状态人群希望获得医疗保险服务的比例均最高,超过一半。调查结果显示,如果能在相关的金融产品如养老年金保险产品中,嵌入医疗费用保险、医疗服务提供、家政服务提供等增值服务,将会更受消费者的欢迎。

  慧择提示:居民退休准备指数4年来首跌,从2015年的6.5跌至6,不过对年金方式提取养老储蓄的兴趣提升,并且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增加。另外,金融机构应该根据群众的实际需求来设计产品,这样更能贴合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