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讯

我国应当如何进行高铁事故调查?

更新时间:2015-01-19 09:24
  【摘要】伴随着中国高速铁路建设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人都开始乘坐高铁。然而,“7·23”甬温高铁事故又一次挑战高铁安全。与此同时,高铁事故调查开始为人们所知晓。那么,我国应当如何进行高铁事故调查?

  我国应当如何进行高铁事故调查?
  国务院“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调查组组长、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局长骆琳28日表示,调查组将认真严格履行调查组职责,确保在9月15日前全面完成调查任务,形成调查报告。
  众所周知,中国高铁数次宣布将竣工日期提前,加上动迁工程进展延误,施工时间从5年缩短到2年零7个月。这埋下了多少安全隐患,不得而知。但很显然,竣工时间的一再提前,无疑违背了工程技术的规律,反映了行政意志在干预重大工程,其结果是忽视了安全。遗憾的是,这种思维似乎延伸到了事故的调查上。安邦首席研究院陈功认为,从事故分析的科学性出发,一般的说,这种规模的事故,起码需要一年时间的详细调查取证,然后才能形成报告。而国务院调查组现在就确定9月份要出报告,这种要求过于仓促,可能导致报告成果的欠缺,经不起科学的推敲,最终无法获得大众以及科学界的认可。
  在我们看来,如果出现这样的结果,那将是最糟糕的,这不是一个报告的问题,而是一项高科技事业被葬送,意味着今后可能还会有类似“7·23”的事故出现。当年瑞士航空客机坠毁,瑞士航空耗费了1亿美元的资金进行搜证和后期事故处理,最终甚至导致了瑞士航空的破产,但正是因为这种严谨的努力,瑞士航空依旧作为一家有价值的航空公司翱翔在空中。
  在几个月前,笔者上还在羡慕中国高铁,质问:“中国做到了,为什么我们没做到?”而在温州动车事故发生后,美国彭博社预测:“动车相撞事故可能让中国出口高铁机会变为零”。这种情况下,如果事故调查草率行事,将令中国高铁走向世界的概率进一步降低。陈功认为,中国对高铁事故的调查应该讲求科学,尤其是在准备向国外出口高铁设备的同时,如果没有以往详细的高铁事故调查分析和改进报告,人家是根本不购买设备的。各国高铁出事故是有可能的,这如同民航机制造业的情况一样,无论是波音还是空客,都有可能出事故。但出了事故之后必须进行分析尽可能详尽的、有足够说服力的科学分析,才能被接受。所以,这次高铁的事故,必须要以民航业的标准来对待,绝对不能像过去国有企业的通病一样,仗着自己是“共和国长子”,就马虎过关,糊弄老百姓,糊弄实际总是很情愿被糊弄的“国家”和领导。
  陈功还认为,客观地说,就算是中国的民航标准,那也是很低的标准。过去我们说中国的大飞机项目估计很难通过国际水平的飞航标准,原因就是我们没有一个严谨的测试和分析系统以及科学流程,甚至连专业的机构和人才都没有。痕迹分析和证据分析,模拟测试等等,基本一概没有,或是仅仅在无法回避的时候,做上一个、两个。这样问题就很大了,结果根本不具有说服力。
  国外较多的重大事故的调查,并不追求确保某某时间前完成。1988年洛克比空难用了10年时间。日本2005年发生的福知山线列车出轨事故调查报告2007年才公布,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事故发生后福知山线路列车全部停运,日本运输安全委员会在现场进行了一个月的调查取证。1998年德国高铁事故的调查和审判用了5年时间。反而中国本次事故的处理,渗水的泥沙和D301次动车车头残骸一并塞进运输车货厢,零碎部件封存在温州南站的一个仓库。事故第二天,一些微博用户发现,来自建筑工地的挖掘机将D301车头肢解碾压,推入现场挖凿的泥坑中。
  在我们看来,对此次事故的认真调查不是小事。陈功认为,我们的领导人必须知道,事故分析是科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中间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事情,也完全不涉及到脸面问题。这是科学系统,是系统可靠性的基本要求,我们必须得按照科学的方法去办事。事实上,除了绝对意义上的罪犯,我们这个世界上也不会有人真的反对这样办事。真正的高科技都包含了这样的事故分析元素在里面,全世界的航空工业都不讳言,正是因为一次次的空难以及此后的严谨分析,使得我们今天才能得以制造出更为安全的民航客机。
  温州动车事故在发生不到2个月的时间里就形成事故调查报告经不起科学的推敲,也难以得到认可。中国高铁在付出了血的代价后,如果不对高铁事故原因进行系统、详尽地调查,不仅会失去重获市场信心的机会,而且还可能继续遭遇同样的灾难而不知其原因。在此我们强烈呼吁,国务院调查组应该引进独立的专业机构加入调查,甚至不排除请外国专家参与调查的可能。

  慧择提示:通过以上对“7·23”甬温高铁事故调查内容的详细介绍,不难看出,在进行高铁事故调查时,我国政府还需谨慎细心。此外,不断完善高铁科学系统,可以进一步降低高铁事故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