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竞争残酷 外资财险陷入内外交困
更新时间:2017-08-26 09:48
【作用】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快的背景下,我国保险行业也在迅速发展,吸引外资财险进入中国市场。但是市场竞争激烈,外资财险在发展中受到诸多困难,下面就来看看详细情况。
外资财险市场份额停滞不前
以专业见长的外资财险,自进入中国以来,持续为产品创新注入新鲜血液。然而,在言及实际落袋的保费时,大部分外资财险负责人都感慨万千。
根据保监会公开数据计算得出,2014年1至5月,外资财险的市场份额约为1.96%,而2013、2012、2011年的数据分别约为:1.28%、1.21%、1.09%。正如一位外资财险中国高管所言,“这几年外资财险的市场份额基本没长进。”
以外资云集的上海市场为样本,2014年1至5月、2003年1至5月两张市场份额表显示,多家在华总部设于上海的外资财险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保费下滑。“蛋糕”没有变大的同时,抢食者却与日增多。法国安盛对天平、美国史带对大众、瑞士再对太阳联合,随着今年一桩桩财险公司并购重组案的浮出水面,外资财险无疑迎来了加速扩容期。这让不少外资财险在华高管忧心忡忡,“市场主体多了,竞争会越发白热化。”
金融危机后遗症致外资财险市场份额下滑
在多位外资财险业人士看来,导致外资财险市场份额下滑的原因,内外因素皆有。
全球金融危机的“雾霾”尚未完全消除,母公司所受创伤,在一定程度上传导至在华子公司。一位外资财险在华高管直言,“集团一旦调整了发展战略,我们中国子公司也会相应进行调整,业务就会受到一定影响。”
事实上,金融危机带来了更为直观的影响。由于此前在经营交强险业务上的受限,外资财险主要在货运险、责任险等非车险业务上与中资同业一拼高下,在这些考量全球网络布局、专业经验、历史数据的专业险种上,外资的优势不言而喻。然而,金融危机影响了国际贸易市场,从而直接导致货运险、责任险等相关业务的保费收入直线下滑。“我们现在所面临的难题是,外资所擅长的拳头产品,其投保情况大不如前。一是,进出口贸易量减少,相关出口保险产品的投保量也跟着降;二是,赴海外上市的中国企业明显减少,‘明星产品’董事责任险变得乏人问津。”
外资财险艰难“本土化”
增量乏力之下,外资财险开始加速本土化之路,但过程难言轻松。
在交强险向外资开放之后,以利宝互助为代表的一批外资财险,开始挺进中国车险市场。但在中国车险大环境不佳、整体进入承保下滑周期的背景下,外资财险能否扭转局面,至少从目前来看,无迹象可寻。
其实,从笔者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多数外资财险在是否进军车险市场这一态度上,依旧持观望态度。刚刚宣布收购太阳联合中国公司的瑞士再保险相关人士明确向笔者表示,不会涉足中国车险市场;而从大众保险内部传来的消息,在被全球保险业“教父”格林伯格实际控股后,该公司近期正在宁波、青岛等分公司全面收缩车险业务。大多数在华外资财险将“本地化”业务瞄准非车险,不过进展并不尽如人意。有的重点涉足企业财产险和水险,但由于与中资财险一起参与竞标,竞争的加剧导致承保条件和费率被压得很低,利润微薄;有的则专注于食品等产品责任险,但这些行业容易有“长尾风险”,即从事故发生到发现损害再到提出索赔,可能经历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一旦发生一单索赔,就可能导致前几年累积下来的利润化为泡影。
受访的多位业内人士认为,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外资财险本地化战略的最佳切入点,应该是健康意外险、中国企业“走出去”相关保险以及金融行业的相关保险。这从眼下外资财险的最新动向上可窥一二。如,安联、苏黎世等频繁接触已经或正在“走出去”的中国企业,而大众等则暗地屯兵,网罗金融险方面的人才。
慧择提示:综上所述,外资财险进入中国市场,持续为产品创新注入新鲜血液,但在近几年,外资财险的市场份额基本没长进。导致这一现象有多种因素,本土化过程艰难,而金融危机带来了更为直观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