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数人印象里:
买保险容易,但理赔那可太难了!
就像《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但真是这样吗?
不可否认,造成这样的印象,保司确实有一定的责任。
在大家看来,保险公司就是靠拒赔挣钱。
理赔意味着保险公司要掏钱,多拒赔=少掏钱,反过来就相当于赚了。
(图片来源:dbbqb)
但,事实并非如此。
靠拒赔来赚钱,这种操作太低级了。
不仅会影响自身品牌形象。
而且有银保监会看着,很难胡来。
实际上保险公司的利润主要来源于:保险资金带来的投资收益。
说白了,就是可以用我们交的保费拿去投资,用投资的钱实现盈利。
毕竟,我们买保险的时间,跟出险理赔的时间有一定的时差。
今年投保,可能20年、30年之后才出险。
这每年交的钱,如果放任它躺在账户里,结果就是贬值!
到时候出险,用什么赔?
所以保险公司会拿着这些钱去投资,股票、债券、不动产、企业,都行。
只要达到一定的收益 ,不仅能正常赔钱,还能小赚一笔。
再透露个事儿:
每一款保险备案销售前,都有专业精算师核算过赔付成本。
每卖出一单,后续要理赔多少钱,保险公司基本上心中有数,而且是可以承受的。
实在没必要为了节省成本、故意拒赔,搞臭自己的名声。
因此结论是,保险公司没有必要靠拒赔来挣钱。
给大家贴几个2020年保司披露的理赔年报。
其实数据也证实了Solo说的,保险公司不靠拒赔赚钱。
从表格上看,无论保司是否出名,获赔率都在97%以上,有些甚至高达99%。
既然如此,为啥大家的印象里,还是觉得保司喜欢拒赔、保险就是骗人的呢?
Solo总结了3点原因:
1. 误导
这个锅还是得保司自己来背。
保险这东西本身复杂,几十页的合同条款,让一个专业的人来看也要花不少时间。
保司要卖产品,自然应该充当着市场教育,提供专业服务的角色。
但早期为了发展,保司雇佣大批营销人,到处揽客。
这批喜欢门口蹲点的营销人,并未经系统培训、资格审查。
很多人自己都搞不懂产品条款,造成误导也就见怪不怪了。
上个月,微博有个热搜:
买了9年的教育基金,被发现是个终身寿险。
回头沟通业务员,以离职为理由,直接拒绝。
只希望以后的时间,保司在从业人员这块严格一些。
严格把控营销,少整些这种“花边”新闻,让大家觉得是个渣男。
2. 媒体误导
对于新闻媒体来说,“矛盾冲突”才有价值。
一个人买了份意外险,发生意外身故,家人申请赔偿,保司二话不说打了100万到账上。
媒体报道这事,有多少人愿意看?
是该说保司仁爱道德,还是这家人遇事不幸?
但若是整个“花20万买保险,出险住院被保司拒赔”就很有看头了。
群众的情绪总是容易被带动。
(图片来源:dbbqb)
看到这样的新闻,必然是义愤填膺,有种操刀干架的冲动。
加上“幸存者偏差”效应,种在大家意识中“保司喜欢拒赔,骗人”的印象就有越来越深。
Solo没办法要求人家对这种事少说点,只是觉得大家可以客观一点,遇事冷静一点。
3. 保险确实是个比较专业的东西
保险并不难懂,但也不简单。
一个产品需要层层审批,一个合同有大几十页,一次理赔需要准备各种材料。
之前有个同事买了X医保的产品,出险理赔也被折磨的够呛。
对一个普通人来说,不可谓不难。
E N D
理赔难这事客观存在。
但不是说保司故意不赔,而是涉及的一些专业东西,对普通人来说有些难懂。
有银保监会管着,保司也是按规矩办事。
所以我对大家的建议:
找专业的平台,专业的顾问,多看看条款,多留个心眼。
对了,Solo这边,可以提供1V1的专人服务,方案定制。
后续的协助理赔,还能享受贴心的“小马理赔”。
从前期的需求沟通-方案定制-保单管理-出险协助理赔,提供一站式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