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了解,近几年来互联网金融发展是相当迅速,各类宝宝军团的出现更是加剧互联网金融发展,然而近期有专家称投资者忽略余额宝风险或引发金融危机。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下具体内容吧!
余额宝与金融危机有什么关系?看似没有关系。但余额宝和两样金融创新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而这两样金融创新和最近一次的全球金融危机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
首先是货币市场基金。余额宝对接的天弘增利宝货币基金就是一只开放式的货币市场基金。在海外,货币市场基金往往通过投资在安全、流动性好的短期债券上,获得比银行存款更高的利率,也因此成为全球千万家庭理财不可或缺的好帮手。
基金非存款
有趣的是,虽然几乎所有投资者都认为货币市场基金和存款一样安全,但是货币市场基金就是货币市场基金,接受基金法的监管,而非银行法定监管。基金管理者不需要向监管部门提交准备金,投资者的资金也不受存款保险制度保护。原因很简单,因为大家认为安全投资,其实并不一定那么安全,或者至少是没有存款那么安全。
买过基金的投资者都知道,在基金不进行分配调整时,基金净值跌破1元后,投资者就会蒙受损失。自从货币市场基金于1971年问世之后,有没有货币市场基金给投资者带来过损失呢?
回答是肯定的。1994年美国的一家小型货币市场基金因为投资不当,导致其净值跌至每股96美分。因为当时基金的投资者全都是机构投资者,所以没有个人投资者在这一过程中受损,整个事件也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
但在货币市场基金诞生37年之后的2008年,伴随着雷曼兄弟在全球金融海啸中的破产,不止一家货币市场基金宣布,由于其持有的由雷曼兄弟发行的债券或债务随着雷曼兄弟的破产不能支付,甚至因为不能支付基金投资者的赎回邀请而不得不清盘。
恰恰由于众多机构和个人投资者都把货币市场基金当作和存款一样安全的投资,这些货币市场基金的损失导致了市场的恐慌和投资者的急剧赎回要求,以致美国财政部不得不出面为货币市场基金兜底,担保货币市场基金的本金安全。美国金融体系这才躲过一次差点由货币市场基金损失而带来的危机。
由此可见,货币市场基金虽然大体安全,但并非“刀枪不入”,和银行存款的安全性还不能同日而语。因此,监管者既不应该向其征收准备金,投资者也不应该盲目地认为货币市场基金和存款同样安全。
余额宝产品收益之所以高于银行存款利率, 一定程度上就是因为投资者承担了这种客观存在、但被大多数投资者主观忽略或者否定的风险。至于等到真的出现流动性危机时,是由基金管理公司、互联网企业,还是监管部门来为余额宝和其类似的“宝宝”们兜底,就又是另外一个重要但很多投资者从未考虑过的大问题了。
余额宝类似SIV
和货币市场基金受到金融危机冲击而面临倒闭不同,另外一样金融产品,即所谓结构性投资工具(SIVs),对2007年-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负有不可推卸的推动作用。
所谓结构性投资工具是指花旗银行在1988年发起的一种投资业务,主要通过销售商业票据等短期债券,购买次贷债券等长期债券,通过短期债券和长期债券之间的利差来获利的金融工具。所谓结构化,就是通过一定的金融工程,和投资工具与管道的结构提升,以实现给投资者带来更高收益大目的。而相比普通定期存款而言,结构性投资产品往往被认为是具有低风险,而且带来相对较高收益的“创新型”产品。
SIV大多是国际知名的大银行在考虑风险管理的前提下,在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以外另外成立公司再成立管理的基金。为了能获得低廉的融资成本,银行往往利用本身良好的信用为SIV提供背书,让这些公司能以银行间拆借市场的低利率(一般多是以LIBOR利率)在市场上发行“商业票据”来取得低利率的资金。在完成融资后,SIV会再把这些资金投入到比较安全的中长期债务中以谋得较高的投资利率。通过这样的资金腾挪,SIV自信可以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来赚取长短期的利差,也就是达到长短期限上的收益套利。
但是,金融行业里有句老话,叫做“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收益和风险,本来就是金融体系里的一对孪生兄弟,很难只获得前者,而不承担后者,SIV 也不例外。
由于SIV是借短期去投资长期,借款部分的资金需求会比投资部分的投资收益先到期,因此本身从一开始设计时这项商品就不可避免地负有“流动性的风险”。一般的商业票据多是从十天到一个月就到期了,而中长期债券则是从一年到十年以上都有,也就是说,如果一家SIV管理公司利用发行一个月的CP去筹资买入一年到期的债券的话,那么这家公司需要至少12次顺利地CP融资才能保证其现金流不断裂。
市场稳定、资金充足的时候,所有这一切都不是问题。美联储在2000年以后为了挽救美国的互联网泡沫破裂给经济带来的冲击而释放大量流动性之后,SIV也取得了高速的发展。在其鼎盛时期,全球大约有30多家SIV机构,持有的资产超过4000亿美元。很多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也因此赚得钵满盆满。
但是, 随着2007年美国房地产市场见顶,房地产次级债务市场出现松动,许多SIV在售卖新的商业票据以代替即将到期的旧商业票据时遇到了很大的麻烦。仅花旗银行一家在2007年-2008年,就有超过1000亿美元的资金被套牢在SIV中。
与此同时,由于很多金融机构所看好和笃信的“安全”的美国房地产次级债出现大幅度下跌和违约,SIV的投资标的也不再安全,非但没有给SIV带来比融资成本更高的投资收益,很多甚至出现了大规模的亏损。等到金融危机顶峰时,全球信用市场的枯竭更是成为压垮SIV背上的最后一根稻草,所有SIV都因为资金流动断裂而宣告失败。截至2008年10月,不再有任何一家SIV 还进行积极的投资了。
2007年-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 暴露出SIV投资工具至少三方面的风险。首先是刚才提到的流动性风险。随着流动性紧缩,SIV平时习以为常的融资渠道突然崩塌,导致SIV整个商业模式轰然倒下。同时,流动性收紧所带来的高风险、低流动性资产(比如房地产次级债)价格的大幅下跌,也导致了SIV投资的标的远不像管理公司想象的那么安全。风大的时候,肥猪都会飞上天,潮退的时候,才知道是谁在裸泳。巴菲特的总结何其精辟,但美国金融危机之前几年,市场上一贯的资金过剩导致了金融机构明知有风险,但仍然要玩火的疯狂决定。
第二层风险是违约风险。SIV买入的债券如果到期无法清偿,也会给SIV的投资业绩和资金安全带来风险。如果SIV只是买进非常安全的美国国债,那么金融危机可能也不会给SIV带来灭顶之灾。正是因为SIV持有大量看起来和美国国债同样安全的AAA级的“次级房贷”债券,在美国房价出现下跌的情况下,SIV的投资也就完完全全地失败了。而债券投资风险中最重要的违约风险,恰恰就是很多SIV早年收益不可一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风险,迟早要还的,只不过时间早晚而已。
第三点是信用风险,也就是SIV信用资质。因为SIV的信用大体来自于背后金融机构的信用资质,因此一旦出现风吹草动或者金融危机,金融机构本身是否有能力、有意愿来救助SIV和SIV的投资者,也是值得投资者慎重考虑的另一层不确定性。
综上所述,SIV遭遇风险和损失其实只不过是迟早的事,关键则在于投资者是否知晓这种情况,并对此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平衡机会与风险
从某种程度上说,余额宝也是从投资者那里以短期融资等方式,把客户零散的短期资金集约起来投资在中长期的协议存款产品以获得较高的收益的SIV。当然,和加剧2007年-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的SIV产品所不同的是,余额宝只是初级水平的SIV,它既不通过系统性地发行短期债作为融资途径,也不在投资时通过放大杠杆率来增加风险以获得更高的收益。最重要的是,和那些投资在看似安全的AAA级次级贷款的SIV所不同,余额宝所主要投资的协议存款领域,应该是更加安全的。只要中国经济保持增长,中国的银行体系保持健康和稳定,余额宝所投资的产品应该不会面临违约的风险。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上述发生在海外货币市场基金和结构性投资工具身上的风险,也完全有可能在中国上演。毕竟,中国目前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金融体系在高速度变革和发展过程中,也会面临这样那样的风险。
作为投资者,最重要的任务是能够了解并且准确地衡量这一投资机会的风险。作为产品设计者和提供方,企业有义务充分披露产品背后的机会和风险。作为监管者,政府有职责给所有的企业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监管环境,并给投资者以教育和风险警示方面的保护。在以上前提下,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如何,是否购买某一种产品而不是另一类产品,在产品出现违约后由投资者、而非政府为自己承担的风险或者不负责任到投资决定买单,都是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和机制。很多时候,违约、破产、损失,都是经济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的阶段,逃不过,也避不开。非如此,投资者不得以成熟,非如此,市场不得以成长。
金融危机,往往不源于金融创新,而来自于促成金融创新的金融扭曲。
中国投资者,特别是小额投资者,长久以来除了银行存款和股市外,好像没有什么投资选择的余地。余额宝的风险低于股市,而收益高于过去几年股市的一种投资产品,所以毫无疑问会对很多中小投资者带来比银行存款更大的吸引力。这无疑会对目前的中国金融体系造成冲击, 也有一定引发金融危机的可能。但在充分披露 “宝宝”们的各种潜在风险之后,难道市场不应该更多地思考这些风险,究其本因,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
慧择提示:通过上面信息我们可以了解到,从某种程度上说,余额宝也是从投资者那里以短期融资等方式,把客户零散的短期资金集约起来投资在中长期的协议存款产品以获得较高的收益的SIV。只要中国经济保持增长,中国的银行体系保持健康和稳定,余额宝所投资的产品应该不会面临违约的风险。
暖宝保3号门急诊
抵税利器中荷岁岁享护理险,买前必知的13个问题!
慧择小马老师|1383 浏览
限时放宽!给父母买长相安长期医疗险,免体检和人工核保啦!
慧择小马老师|1146 浏览
短短3天,她帮客户要回了漏赔的100万!
慧择小马老师|352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