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无疑养老问题是目前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养老问题也因此催生出了一系列养老产品和养老保险的出现。但是,近来有消息称,我国今年的养老保险亏空可超千亿,这消息一出,可谓是引起了人们的大讨论。养老金的亏空问题出现在哪?该如何解决?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企改革前,都是企业给职工养老,根本没有养老金一说。后来国企要改革,减轻包袱,配套措施也开始同步建立,其中一条就是现在的养老保险制度。企业过去没有储备过养老金,国家财政一时也拿不出那么多钱,怎么办?那就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
让尚在工作的新人和他所在的企业交钱,一部分借给已经离退休的老人花,这是社会统筹的主要来源——所谓社会统筹,本该是老人和老人所在的企业,以及国家财政各出一部分,这是《社会保险法》里规定的;另一部分,也就是借出后剩下的钱,为新人自己未来的养老做储备,这叫个人账户。在国外,前者叫做基础养老金,日本称为“国民年金”,后者叫补充养老金,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企业年金”,两者是分开的。但在中国,两本账混在了一起,这是国情使然,也是当年国企改革大形势所迫。
问题就来了,当初政策设计时本以为随着旧体制下的老人越来越少,借新人的钱也会慢慢变少,个人账户里的钱会充实起来,等新人养老时主要依靠个人账户,对社会统筹所造成的资金压力会变小。但中国人口政策以及随之造成的老龄化社会提早到来,社会统筹里的钱花得越来越厉害,借新人的也越来越多,不仅没有剩下,反而透支了。国家财政补的其实是被透支的个人账户,每年虽有结余,相对于未来庞大的退休人口来说,少得可怜。
也就是说,中国的养老体制是在拿个人账户的长期资金失衡,来换取社会统筹的短期资金平衡;再用每年的财政投入,去弥补个人账户的亏空。因此,近年来种种“看空”养老金的言论,基本上是着眼于几十年后,并非当下,担忧去年或者今年的职工养老保险当期“亏空”意义不大。
长期来看,养老金的亏空肯定是存在的,关键是如何解决。办法无外乎两种,一是增收,二是减支。
所谓增收,就是做大养老金的规模,增加资金来源,学者们经常提及的国有资本划转给社保基金、提高企业和个人缴费率、开征社会保障税等,均属于此。提高企业和个人缴费率、开征社会保障税加重了企业和个人的负担,对经济整体影响偏负面,会招惹众怒;国有资本划转则是深深触动了各既得利益群体的奶酪,亦殊为不易。
所谓减支,则意味着领取退休金时,要么少领点儿,降低标准,要么晚点儿领,延迟退休。退休时的养老金水平和退休前工资收入水平之间有个国际通行的比率,叫做养老金替代率。原本中国企业职工的养老金替代率就在不断下降,社保专家根据审计署最新公布数据得出,2011年企业养老金替代率仅为42.9%,低于国际警戒线的55%,而且不同经济发展程度的地区之间,差距也在不断拉大。更何况,与机关事业单位100%的养老金替代率相比,职工养老金水平早已显失公平。当前机关事业单位改革推不下去,最根本原因就是养老待遇不能降、不敢降,既然前者不降,职工养老金自然也降无可降。
于是,学者们和改革相关部门就只能紧着一条阻力最小的捷径拼命吆喝,那就是延迟退休。毕竟,对于养老金这个延续几代人的大命题来说,延迟退休几乎可以无限期地把资金压力往后推,分阶段、分人群实施可以最大限度减少社会和经济冲击,同时也是与国际接轨的时髦做法,何乐而不为?至于既得利益者,延迟退休即意味着现在所享受的福利待遇,包括养老,能更长久地得以保留,当然,各种权力的保鲜期也会更长。
但是,对于普通劳动者尤其是一线的体力劳动者来说,这条所谓“捷径”却让本已压力重重的他们,更看不到未来。根本不用等他们老去,他们就可以用脚投票,全国每年有3000万人中断养老保险缴纳,固然有制度缺陷的影响,但更多出于信息不公开、政策不公平、改革不彻底而导致的对养老体制不信任。
慧择提示:养老保险亏空的消息不管确切与否,这都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启示,中国目前的养老制度还存在很多问题,党和国家要改革目前的制度,力求使养老制度做到公平、公正、透明。
大护甲6号
暖宝保3号少儿门诊险,甲流发烧也能保,能报销的比例更高了!
慧择小马老师|1425 浏览
抵税利器中荷岁岁享护理险,买前必知的13个问题!
慧择小马老师|1484 浏览
短短3天,她帮客户要回了漏赔的100万!
慧择小马老师|352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