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讯

教育上的贪污腐败必须认真铲除

更新时间:2013-11-28 13:49
  【摘要】每年高考,无数的学子都希望十载的苦读能够换来一个好的成绩,然而在高校的招生环节上,却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公平与公正。
  
  据媒体报道,笔者从中国人民大学获悉,该校招生就业处处长蔡荣生因招生问题被调查。近日有消息称,蔡荣生持假护照从深圳闯关,欲赴加拿大被截获,其已交代招生等问题涉案金额巨大,校长前秘书胡娟被免职协助调查。人大官方回应称,尚未接到任何正式通报,但在密切关注相关信息。
  
  蔡荣生一案还需司法机关调查确证,但值得警惕的是,这再次暴露了高校在招生环节存在的贪腐问题。一直以来,高校的招生、财务、基建、后勤被认为是腐败高发的领域,有关部门也曾多次强调要把好决策权、招生权、财务关来加以杜绝,但在这些“关口”总会出现新的“案例”,而且,这些新案例的涉案金额、对公众的冲击都远超过往。
  
  据报道,蔡荣生涉嫌招生腐败,主要是利用自主招生、提前录取等机会收受贿赂,有舆论据此质疑高校的自主招生,而其实,目前的高校自主招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招生,而且高校也没有针对自主招生建立新的学校管理体系,由此滋生招生腐败。因此,遏制高校的教育腐败,并不是不要推进改革,而是要以动真格的改革来铲除在自主招生过程中的贪腐土壤。
  
  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招生,是学生和学校双向选择,一名学生可以拿到若干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再做选择。按照这种自主招生机制,受教育者拥有充分的教育、学校选择权,进而也就拥有对学校的监督和评价权,这势必要求学校招生公开、透明,对自身的教育声誉负责。
  
  可目前的自主招生,只是有限地扩大学校的招生自主权(给学生一定的录取分数优惠),却没有扩大学生的选择权—学生获得自主招生资格之后,必须填报志愿,把该学校填报在第一志愿位置或A志愿位置(针对平行志愿),高考成绩达到录取优惠条件后方被录取。这种自主招生,与高考加分没有多大区别,学校处于强势地位,一方面把自主招生变为抢生源的手段,另一方面则制造权力寻租空间,高考加分有腐败,“自主招生”也就难幸免。
  
  另外,大学实行自主办学,必须建立确保自主权能合法合理利用的制度,这就包括大学校长应该从行政任命变为公开遴选且取消行政级别,这样遴选的校长才会对学校办学负责,而不是对上级部门负责;大学内部实行行政权、教育权和学术权的分离,成立教授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独立负责学校的教育事务和学术事务。具体到招生,就应成立独立的招生委员会,负责制订学校的招生标准,并监督职能部门具体实施。学校领导不能对招生指手画脚,更不能干涉招生结果,如果出现这类情况,校长将面临教授委员会的不信任,直至被罢免。
  
  说到底,要制约高校的教育腐败和学术腐败,不能指望行政领导自觉“把关”,而必须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有效制约学校行政的权力。这就必须推进高等教育管理制度改革和学校内部治理改革。在高等教育管理改革方面,核心是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包括改革拨款体系、实行校长公开遴选、依法落实学校的招生、学科专业设置等自主权;在学校内部治理改革方面,核心是调整办学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权责,明确学术自治、教授治校和学生自治,尤其要通过受教育者的选择,来督促学校转变办学理念—必须对受教育者负责。没有高等教育的市场竞争机制、没有受教育者的选择权,就很难改变学校的办学态度。
  
  这是一个系统的改革。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到位。如果只改变其中一个环节,而且这一环节还错漏百出,那么,出现问题是意料之中的。其实,我国三年前的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就对上述系统改革设计了可行的方案—推进教育管理制度改革、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实行升学考试制度改革,但遗憾的是,改革没有得到系统推进,政府没有向学校放权,学校内部也没有实行行政权和教育权、学术权的分离,总体而言还是行政治校。一次次教育腐败案件的发生提醒大家,必须深化推进改革,就像《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所指出的那样,而不能再贻误改革时间,影响教育的公信力。
  
  慧择提示:出了问题必须要改正,但是怎么改却成了问题。对于教育系统,必须进行一次彻底的改革,每一个步骤都要做到位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