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讯

压力正逐渐增大 中国人的头号命题如何养老

更新时间:2013-11-12 13:51
  【摘要】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困扰了中国很长的一段时间,但是却没有一个合理的正确答案能够提出。商业养老能否帮助中国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压力呢?
  
  商业养老,这一在中国内地已运作了10多年的产品也许即将面临突破。
  
  与过去单纯发行年金类养老保险产品不同的是,内地的金融机构正在考虑拓宽养老保险的投资渠道,而承担公众基础养老任务的机构也在考虑适当引入更多的利益获得方式。
  
  由于法定的投资范围较窄,这些机构的投资回报曾被指低于近年来物价的升幅,而这将影响“养老基金”的回报。
  
  今年年初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蓝皮书显示,中国已迎来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将突破2亿大关,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8%,而在2025年之前,老年人口将每年增长100万人。
  
  这意味着,中国人面临的养老压力正在逐渐增大。
  
  而此前一些研究报告的预计则是,到2025年,中国内地的老龄人口将达到3亿人,无疑,这是中国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象征。面对数量庞大的老年群体,国家财政可能无法提供有效而全面的个人养老保障,当然,这也意味着更为广阔的“银发商机”。
  
  不过,现在大部分人都可能面临着艰难的选择:是社会养老,还是商业养老,抑或养儿防老?
  
  商业养老保险远比社保灵活  
  我们面临一种怎样的养老环境?这可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报告得见一斑。  
  今年2月底,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指出,2012和2013年是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年份。新中国成立后新出生的人口,也就是1952年和1953年出生的人口已经进入老年期,我国迎来第一老年人增长高峰,此外,截至2012年底,我国老年人口数量达1.94亿,比上年增加891万,占总人口的14.3%,其中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达2273万人,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将突破2亿大关,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4.8%。  
  显而易见,社会养老成本和压力在加速上升。今年以来,关于养老保障的讨论不断升温。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党组书记戴相龙在上半年曾表示,人口老龄化形成的缺口要从延迟退休、增加社保基金两方面解决。而无论是65岁退休,抑或增加社保基金,都引发了社会舆论的广泛讨论,在国家财政可能无法提供有效而全面的个人养老保障背景下,我们将要如何养老?  
  就目前而言,我们谈论更多的养老体制是社保和商业养老保险。  
  我国现行的社会养老保障体制,即传统意义上的“退休金双轨制”,双轨制是指不同用工性质的人员采取不同的退休养老金制度。具体而言,机关和事业单位职工,即公务员的退休金由国家财政统一发放;而企业职工则实行由企业和职工本人按一定标准缴纳的“缴费型”统筹制度,目前这一比例为企业20%,个人8%。  
  相对于商业养老保险而言,社保是由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行的,保证劳动者在年老丧失劳动能力时,给予基本生活保障的制度,它本身具有强制性、保障性、互济性和福利性等特点,而商业养老保险则是基于完全自主自愿的原则购买参保。  
  除此之外,社保的交费年限需要至少15年,退休金起领年龄为法定退休年龄,即男60岁,女55岁,当然,是否会延长至65岁退休还无定论;而商业保险缴费年限则较为灵活,起领年龄亦较早。由于商业养老保险由商业机构打理,其保险本金可能用于投资领域,所以多数养老保险有分红收益,这是社保所不具备的。 
  关于社保和商业养老保险的一个主要区别是领取年限,在社保体制下,居民享受终身领取待遇,但如若意外身故,则社保领取结束;而商业养老保险在投保人身故后,有一定过渡给予受益人的条款。
  
  60家保险公司495款养老保险  
  在社会保障领域,退休金双轨制一直饱受争议,这一社会保障制度也一直被视为养老制度的最大不公。早在2008年,国务院就公布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但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五个省市的试点进展缓慢。  
  基于此种背景,人社部在今年10月25日透露,中央已经提出明确改革方向,即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建立养老保险制度,逐步消除养老金双轨制下的权益失衡。  
  可以预见的是,养老保险制度未来将会在更大范围铺开,但相对于具有国家强制力的社会保障体制,商业保险公司在养老险这一领域的探索已持续多年,对于居民而言,在享有单位社保退休金的前提下,同时购入商业养老保险,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作为社会养老保险的有效补充,商业养老保险是一种以获得养老金为主要目的的长期人身险,它亦是年金保险的一种特殊形式。与社会养老保险不同,商业养老保险可获得一定的收益,因此,更多人将其理解为一种投资渠道。  
  就目前而言,我国商业保险公司的养老保险产品主要有传统型养老保险、分红型养老保险、万能型养老保险和投资连结保险。其中,传统型保险是投保人和保险公司签订合同,双方在约定时间内,约定相应的额度领取,传统型养老保险的利率一般在2.0%-2.4%之间,这一险种风险较小,但回报也相应较低,较难抵御通胀影响;分红型保险除了约定回报外,还参与与保险公司经营业绩挂钩的分红,但分红具有不确定性,尽管按照规定保险公司应当将可分配盈余的70%以红利方式分配给投资人;万能型养老险在扣除部分保费后,其余资金进入投资账户,进行有保底但不封顶的利率结算,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一保底收益可能较低;而投资连结险,顾名思义,是一种长期投资产品,设有不同风险类型的账户,与不同投资品种的收益挂钩,不设保底收益,具备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  
  根据统计,目前尚在存续期的养老保险共有495款产品,它们由60家不同的保险公司发行管理,其中发行养老产品最多的是太平洋人寿保险,其共有28只养老保险产品,紧随其后的中国人寿(13.79, 0.11, 0.80%)保险和美国友邦保险,均为27只,除了这三家险企外,其他保险公司发行的养老保险产品较少,一些区域性的保险公司如珠江人寿、东吴人寿,其发行的养老保险则仅有1只,此外,还有三家人身保险类企业没有发行该类产品,总部位于长沙的吉祥人寿介绍,因为该公司去年刚成立,暂未有养老保险产品发行。 
  从产品类别来看,这些产品多为分红型和基础性养老保险,万能型次之,而投资连结型产品最少。除此之外,在保险销售渠道上,这些产品主要以个险产品为主,团险产品和银保合作渠道产品次之。 
  1万亿养老资产:最主要投资渠道基建 
  戴相龙在今年年初透露,2012年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为2.3万亿元,其中社保基金总额为9000亿元,补充养老金5000亿元,总体占据GDP的比重不足5%。同时,他还提出,仅仅依靠公共养老是不够的,应加大商业养老基金规模。
  此外,关于养老基金的投资问题,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曾透露,养老基金长期以银行存款为投资主体,而存款利率跑不过CPI增速也早是不争事实,因此,从2001年到2011年间,中国养老金“缩水”近6000亿元。
  监管层和学界的建议是,为确保养老资金的保值增值,增加投资体制改革,拓宽养老基金投资渠道已经成为必然选择。
  在养老资金的保值增值上,亦是商业养老保险所要面对的问题。据戴相龙介绍,今年年初商业性保险总资产7万亿元,其中80%是人寿保险,即5.6万亿,但这其中只有1万亿与养老有关。商业保险公司如何运作超过1万亿元的商业养老资金,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相对于社会养老基金投资渠道相对单一的情况,商业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则较为多样,一般而言,商业保险投资渠道主要有银行存款、投资债券、投资证券基金、投资股票、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境外投资等,而近期市场中还出现了“以房养老”的投资渠道,即是通过投资房地产,用于抵押贷款。
  具体就养老保险而言,据保险业内人士介绍,其最为主要的投资渠道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于其他投资渠道,以政府基础建设债务为主的投资渠道,回收周期较长,这也符合养老保险的周期配对,其次,也是最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债券一般有政府信用兜底,资金安全性较高。尤其在2008年前后,4万亿投资政策刺激下,全国兴起了大批基础设施建设,而由此带来的兑付高峰也将在近期到来,此外,今年以来被热议的地方政府债务危机问题,似乎也给基础设施建设债券这一投资渠道蒙上了一层阴影。
  以泰康人寿的e爱家养老无忧终身年金保险(分红型)为例,投保人购买保险产品,一部分资金扣除保费后,其余部分将用于投资基础建设,并由该公司成立的管理团队进行投资管理,除此之外,该类产品还将投资一定的债券和股票。该产品客户经理介绍,此类分红型保险参与的额外分红需参看公司经营业绩,一般而言,将获得相当于年化收益率3.8%的收益。
  目前存续期内的养老保险以投连险为主的较少,以中德安联人寿保险的安联安盈一生团体投资连结保险为例,该产品客户经理介绍,投保人在申购时,将进行风险测试,测试后将分高中低三档选择购买相应的险种,其中高档收益较高,而相应的风险也较高,而这类产品主要的投资渠道为股票基金,收益视乎市场行情,并且没有保底收益,需要自负盈亏。
  
  慧择提示: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今年我国老年人口将突破2亿,2025年将突破3亿,2034年则将突破4亿,这为我国应对老龄化提出了严峻挑战。养老产业将成为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推荐您购买一份商业养老保险,慧择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