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讯

太平人寿新产品受市场追捧

更新时间:2017-08-26 16:19

  【摘要】太平人寿推出的创新产品一上市就受到了疯抢,这款产品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我国保险行业在发展中还能不能做到保障这一最基本功能,在面对规模和价值两个方面该如何去平衡,通过一下文章我们讲为您揭开谜底。


  

    一天就卖了42.7亿!近日,太平人寿个险渠道新品——太平恒赢两全险(分红型)的热销,不只挑战业内同类产品,也挑战银行理财产品。但这可能只是个案,因为旨在整体上市的太平集团有着内在“冲资产规模”的冲动,太平集团旗下的太平人寿可能被赋予做大资产的使命。

  如此,有人看到这款产品背后公司的贴费风险。业内人士评价,寿险公司不惜成本,加大投入才能换来漂亮的销售业绩,但事实是,设计一款产品,到底挣多少和赔多少钱,精算早就算好,即使贴费,仍然划算。太平恒赢让人们看到产品创新,或者说是商业模式的一种创新,至少其设计初衷是契合客户对于资产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等多方面需求,旨在帮助不断扩大的中产家庭和成功人士加快财富成长的有效规划。

  提及中国保险业的创新,中国保监会主席项俊波9月17日在第23届亚非保险再保险联合会大会上表示,将着力推进行业的商业模式转型,实现保险经营和保险服务的全面升级,推进服务领域深化改革。这其中,保险商业模式创新涵盖的潜台词是,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处理好保障与理财的关系,包括向客户提供一揽子综合服务。

  不过,创新产品太平恒赢的热销也让我们隐约看到,中国寿险产品在偏离保障本源的道路上渐行渐远。因为,除了身故保障,具有“高现金价值、高贷款比例、特别保险金、递增式生存金及祝寿金”等“双高三金”的太平恒赢两全险(分红型)看起来,更像是一款银行的长期储蓄型产品。

  但是保障功能,才是保险的基本功能,是保险行业的独特优势,也是保险业安身立命的基石。发达国家的保险业,也是保障型产品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进一步拓展理财型业务的,而且保障型产品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比重。以韩国为例,2012年其寿险产品中,保障型约37%,储蓄型占31%,年金占32%;但中国普通型寿险保险费收入只占寿险业务的8.2%;件均保费仅735元,件均保额5.3万元,覆盖率10%。这无疑让人意识到——中国发展保障型产品的潜力仍然相当巨大。

  但是,作为商业公司的保险企业并不愿意过多发展保障型产品,他们常常面临“价值与规模”的两难选择,前者意味着回归保障型产品,但保费规模很小;后者昭示主打投资分红理财型产品,易“冲”保费规模。尤其在2013年上半年,寿险公司退保910亿,同比增五成以上。近10个省市发生群体性退保事件。或许囿于这些现实,保险公司不得不再度吹响“冲保费”的号角。

  “价值与规模”通常难以兼顾。如果单选“价值”,保费下滑、丧失市场份额、现金流断流的话,公司将难以为继。事实上,就监管导向而言,保监会领导亦认为,作为新兴保险市场,保险产品的发展不能搞一元论,要统筹兼顾保障和理财。

  纵观中国保险业的发展,今天寿险市场的壮大,投资理财型产品功不可没,并成为寿险市场的主流,其规模占比由2004年的65%飙升至2013年6月的81%。因此,若保险彻底回归保障本源,短期看并不现实。

  另一个尴尬也令保险业在“价值与规模”的选择面前犹豫不决。2013年5月底,信托资产规模已超过保险业。这暗示,作为现代金融体系三大支柱之一——保险业的地位已岌岌可危。怎么办?做大保险资产规模,发展是硬道理。于是,天平又倒向规模。

  然而,悖论是保险虽然功能繁多,但最基本、最原始的是保障和经济补偿,且保障是保险产品区别于其它金融机构理财产品的特点,也是保险的核心竞争力。若丢掉或降低了保障功能,保险便不算纯粹的保险了。

  慧择提示:我国保险行业还处在发展和转型阶段,很多制度和战略上的部署还不成熟,面对很多问题还需要在市场的发展中寻找答案,但是保险行业的本质是给人带来保障,这是保险行业赖以生存的基石,保险产品要从保障出发才能更有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