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养老制度建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更新时间:2013-10-18 16:29
【摘要】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带来的养老制度养老体现的问题已经非常明显,如何解决我国的养老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共同讨论研究的话题,中国式养老发展困难的地方究竟在哪呢。
中国式养老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时代困局,并且遭遇众多制约中国养老发展的障碍。特别是当前呈现出的“三大特点”,让“中国式养老”走到了如何抉择的十字路口:首先是人多。这是中国的国情,也是非常现实的问题,必须予以重视,在任何研究和决策养老问题时,都不能绕开这个国情。
其次是钱紧。要把养老工作做好,资金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也是推动养老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老年人口越来越多,未来养老金出现缺口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
再有就是资源少。目前,我国养老资源少已是不争的事实,并且这种局面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难以缓解和改观。据来自民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与中国近2亿老年人口相比,截至2012年底,中国4.4万个各类老年服务机构所拥有的床位仅为416.5万张,供需矛盾可见一斑。
面对“人多、钱紧、资源少”的困境,“中国式养老”该何去何从?近来社会各界纷纷予以关注并发表见解,但总体上看,不是“望梅止渴”,就是“杯水车薪”,难以得到社会的认同和推广。据悉,今年8月16日,国务院提出要在政府“保基本、兜底线”的基础上,发挥市场活力,推动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角”。笔者以为,破解“中国式养老”难题不能总是埋怨“人多、钱紧、资源少”,而需要着眼于上述特点,走一条推动“中国式养老”健康发展的创新之路。
一方面,要创新思维和观念,针对“人多、钱紧、资源少”的矛盾进行规划和设计,利用现有各种资源和优势进行整合和延伸,从而把养老工作做深、做细、做实。绝不能脱离这个实际,去走“空想”和“务虚”路线,最终好高骛远,不切实际。
另一方面就是要创新制度和方法,建立公办、市场、居家“三位一体”的养老模式。既然公立养老机构少、私立养老机构贵,能不能鼓励社区多开办一些类似幼儿园、托儿所的“托老所”?很多老人并不愿意去养老院,但平时子女不在身边或者上班,白天无法照料,如果老人像幼儿时上幼儿园一样,白天托管在“托老所”,既实现了养老社区化,又降低了养老的成本。此外,是不是还可以创新和推出“养老师”这一行业?通过培训和资格认证,让“养老师”负责社区中多个老人的托管,每天定时定点巡视,帮助老人处理简单事务,提供健康咨询、保健和饮食服务等,实现高质量的 “居家养老”。“养老师”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保姆”,是一种保障养老的专业人员,有了这样一支队伍,不仅能够扩大就业,而且能够解决部分养老难题。
此外,解决“中国式养老”难题,还需走多元化、优惠化的道路,对从事养老的单位、企业乃至个人,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优惠,盘活社会各种养老资源,把养老做成一种产业、一种市场化的服务、一种老有所养的社会环境,让养老业发达兴旺起来,才能摆脱“中国式养老”面临的诸多困境。不去务实性地抓养老的基础性工作,不去动员社会各种力量发展壮大养老事业,却总在打多收养老金的主意,或者总是抱怨“人多、钱紧、资源少”,显然,这种思维和观念是没有跟上时代发展节奏,还在怨天尤人,甚至是在破解“中国式养老”难题上的“不求甚解”。
慧择提示:由上可见由于我国国情和观念的问题,要建立中国特色的养老制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建立中国式养老制度的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十分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