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讯

医养结合 老有所养还有多远

更新时间:2013-03-23 15:52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空巢化趋势的加剧,为有需求的患病和失能老人提供特殊而专业的医疗护理,这种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可谓“对症下药”。但是,实践中这种新兴的养老模式却遇到种种困境,发展举步维艰。

  居家养老,有心无力
  “总觉得身上还是不舒服,想留院再观察几天。”84岁的姜奶奶对自己的主治医生说。三个多月前,因为骨折和慢性肾病加重,姜奶奶住进了省城的一家三甲医院。经过治疗,病情基本稳定的她却提出了继续留院观察的想法。
  “也想能早日出院,可是回了家,根本照顾不了。”姜奶奶的家人向我们道出了其中的隐情,出院之后,姜奶奶的日常生活几乎不能自理,需要24小时陪护。请专业护工,四处难觅;家人照顾,平日还有工作,也是有心无力。面对出院后回家养老的种种难题,住院反而成了一个不错的选择。
  在这家医院病房走访发现,在一些老年人相对集中的科室,有类似顾虑的家属不在少数。面对突然老去的父母,和养老过程中对医疗的特殊需求,简单的家庭养老模式显得有些措手不及。
  山东是全国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省份之一。据测算,到2015年,全省60岁以上的老人将达到1923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9.7%。其中需要照料的失能和半失能老人以及患有慢性病老人的数量逐年上升,老年人对医疗机构的依赖不断加大。
  而与需求相矛盾的是,公办和民办的养老机构只能提供基本的日常护理,综合能力强的大型医院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盈利高的常规医疗,不愿参与低盈利的养老领域。患病和失能老人的特殊医疗需求,成了现阶段养老难以满足的空白地带。

  医养结合,更有保障
  面对养老过程中对医疗的特殊需求,济南市曾试点探索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并于1998年,依托济南医院的医疗资源,建立了济南第一家以医疗和养老相结合为特色的老年公寓。
  “刚开始办的时候,我们也并不了解老人对于医疗介入的需求到底有多大。现在发现,供不应求的矛盾很突出。大多数时候,老人和病人是分不开的,他们确实需要及时的医疗护理。”在老年公寓工作了5个年头的济南医院老年公寓主任李斌,对于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有很多心得。
  李斌介绍,现在医院的养老公寓以收治有医疗需求的老人为主。在老年公寓里居住的老人都有双重身份:平时是住在公寓里的普通老年人;一旦病情不稳定就可以及时转入医院治疗,成为住院病人。
  95岁的罗奶奶半身不遂,已经在济南医院的老年公寓住了11年。她的独生女儿宋女士今年72岁,说起将母亲送入老年公寓常住的初衷,她无奈地表示,“我也是老人了,自己根本照顾不了她,要是有个万一,恐怕连上医院都来不及。”
  之所以能放心的把年弱的母亲托付给公寓,宋女士看中的是老年公寓养老和医疗的紧密结合,“在这里,有比家里更专业和周到的照料,关键是突发情况的时候,能得到及时的救治。”

  全面推开,仍有难度
  15年的探索和发展,让医养结合的运营模式逐步走入正轨,但是,资金和人员的缺乏还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老年公寓继续拓展和完善的能力。
  “缺少专业的护工是现在的大难题。”李斌跟我们算了笔账,“95名需要照顾的老人,20多名护工,加上轮班休息的工作制,平均五六个老人能轮上一个就不错了。”
  在医院做了6年护工的路师傅和我们细数了自己一天的工作:“从早上6点半上班开始,就要给老人梳洗、翻身、上厕所、擦洗、喂饭……有时同时照料多个老人,工作量成倍上升。一天忙下来到晚上5点多下班,几乎没什么休息的时间。”
  工作机械重复,需要极大的耐心和老人沟通,工资待遇不高,发展空间有限,这些都让护工这项工作看起来没什么吸引力。李斌说,这几年医院送去培训的护工很多拿到资格证就离开了,医院成了他们寻找更好工作机会的跳板。

  慧择提示
:医保若能和养老结合,相比能解决不少老人的难题。医养结合的模式想要大规模推开,仅仅靠市场,依靠民办机构是做不到的。政府应该在引导和扶持上唱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