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办和国办印发了《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到了30项促进消费的措施,这份文件的很多内容在去年就已经剧透过了。
所以在市场看来,算是符合预期,不能说超预期。
但现在由于对岸的川总太风骚了,把美国资本市场的确定性给打崩了,这时候大家回过头来看,哇塞,符合预期就代表着确定性。
一对比之下,似乎也无话可说了,甚至还有外资机构狂吹了一顿,这里面有几分真心实意不可知,很难说是不是在借机表达对某人的不满了。
关于这份文件的解读,网上有很多,我也提前在朋友圈做了一波分析和总结。
简单来说,居民资产方面,稳股市、稳楼市,保持健康的财富效应。
居民保障方面,增加对失业、困难人群的帮扶,包括失业保险、医保扩容和养老金等。
居民消费方面,加大以旧换新、对汽车、房产等大宗消费的刺激。
特定人群方面,发展银发经济、刺激老钱消费,推行生育补贴、刺激人口出生。
其中的亮点是,把股市定义为居民资产,引导险资和社保基金等长钱入市。
可以看出,还是希望通过股市来实现 “企业融资-股价上涨-居民增收-居民消费-改善企业盈利-股价上涨” 的正循环。
如果能实现就是慢牛了,如果不能嘛…
而把房地产定义为大宗消费品,那么消费品啥时候能涨?
一看通胀、二看基本的供需关系,反正金融属性你就别想了。
所以我才反复强调,非自住不买房,选好了最多只能保值,理解我的意思伐?
而如果是自住的话,有人问我,我基本是这么回答:
现在适合买两类,一类是高性价比的,直接算租售比,如果租金回报率高于存款利率,或者等同于房贷利率,就算得上是有性价比了。
另一类是奢侈品的,啥意思呢?就是大家都想要的限量款,市场上稀缺的、受众人群是中产以上的,这类产品才有增值的空间。
不过这些都是次要的,重点是能看到文件背后的整个政策框架的变化。
随着这份文件的出台,可以认为是一个新的拐点到来了,一个真正重视消费的拐点。
过去虽然内部多次提到了“刺激消费”,但可能并没有太多实质性的政策配合,主要还是停留在喇叭阶段。
因为当时的政策框架是“ 发展新质生产力 ”,即是自己打断了以房地产为代表的旧经济循环,期望能把资金赶往跟制造业和硬科技相关的领域去,完成产业升级。
所以前两年我们经常能听到“脱虚向实”、“发展实业”之类的口号,这其实还在建立在全球化分工中,中国作为产能提供者的定位。
这也是很多投资者觉得比较割裂的一点,他们想不明白为啥在内需不足、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反而还要加大产能供应,这是在用增加产能来去产能?
其实这是想把制造业的优势给发展到极致。过去说美国是金融霸权,让大家都离不开美元,都要交铸币税。
那么如果当内部廉价且优质的产能卷遍全球的时候,就意味着全球的制造业都被打崩了,都离不开中国制造了。
比如日本汽车行业走下坡路、德国大众工厂关门,都是例子。
但很明显,这条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第一是欧美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开始搞“逆全球化”,实际上就是要实现欧美版的 “供应链自主可控”。
尤其是美国,川普所强调的“制造业回流”,一开始我以为他在开玩笑,后来发现可能是真这么想的。
因为二战时期,美国就是靠强大无匹的制造业成为最大赢家,那时候甚至有工业克苏鲁的美名,现在这一昵称已经易位了。
所以没有人比美国了解制造业的恐怖所在,举个例子,一方的军舰跟下饺子一样,一方的军舰就只有为数不多的几艘,那怎么打嘛。
现代战争没那么多谋略,就是拼工业产能。
第二是由于房地产破裂造成的债务螺旋、地方政府无粮、民营企业信心薄弱等问题,市场失去了动物精神,大家都不想卷了,进而更加剧了整个经济活动的收缩。
于是即便贷款利率一直走低,但资金也只是在系统空转,没有转成实际的货币乘数。
那么到了去年9月底的会议之后, 政策的方向首次出现了变化,不过当时也被外资怀疑是不是昙花一现。
而在今年two会的工作报告里,我们会发现“提振消费”的提及次数,甚至已经比科技创新要多了。
这就可以说明,“提振消费” 已经到了影响 “安全” 的级别了。
为啥呢?因为在“逆全球化”+“各国地方保护主义” 愈演愈烈的情况下,全球化的生意是越来越不好做了,并且很容易受制于人。
比如中国的产能是为全球提供的,但一旦出口受限,光靠现在的内需,根本消化不了如此庞大的产能,造成的后果是什么呢。
就是大萧条了,那会有多少工厂倒闭,制造业能撑多久,这是一个不敢想的后果。
所以才需要有一个强大的内需市场作为兜底,这段时间的各种工作会议才反复提到了消费,归根到底就是因为已经影响到了“安全”。
而从目前来看,现在的政策框架已经是“科技创新+提振消费”,底层逻辑没变,依然是发展+安全的双循环,但提振消费已经上升到了关乎“安全”的级别。
暖宝保3号门急诊
火出圈的中高端医疗险,众民保这次放大招了!
慧择小马老师|370 浏览
真正0免赔、特需医疗可保证续保20年,星相守上线!
慧择小马老师|913 浏览
短短3天,她帮客户要回了漏赔的100万!
慧择小马老师|352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