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讯

医疗保险有待险企开发

更新时间:2012-09-17 18:02
  【摘要】近日来,我们网站给大家介绍了不少大病保险的相关政策和即将出台的细则实施问题。从相关政策和实施细则看出,医疗保险的体系如果想得到更多的完善则离不开险企的参与和支持。
  近期,国家发改委、卫生部等6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根据文件,今后大病患者在基本医保报销后仍需个人负担的合理医疗费用,医保部门将再给予报销50%以上。
  文件的出台无疑受到了公众好评,但随之而来的一些具体疑问和担心也浮出水面--其中涉及选择商业保险机构承办大病保险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投融资模式?大病保险的筹资会不会增加老百姓的负担?特别是,对于承办大病保险的险资,将设定怎样的门槛进行限制?
  对此,中国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强调,开展大病保险是我国建设覆盖全民医疗保障体系过程中的一件大事,标志着我国医保体系建设从实现“病有所医”向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迈出了关键一步。
  据了解,这一涉及十多亿人切身利益的大病保险实施细则,保监会近期将以“通知”的方式下达全系统。从宏观角度--也就是目前中国卫生总费用的分布情况来看,商业性的保险资金进入,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国医疗卫生的筹资。
  一般来讲,目前国家财政投入在整个卫生总费用中,大概占28%左右,不到30%。第二部分,是社会保险为主的社会筹资,目前大概在40%左右(而在上海和北京地区,医疗保险的筹资比例比较高,可以达到56%左右)。第三部分是个人投入,以目前的占比份额来看,普通大众的负担还比较重。
  考虑眼前的最佳可行性大概是3:4:3,即政府投入30%,社会保险(以及商业保险)投入大概40%,个人投入希望降到30%。而下一步,我觉得到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第三阶段,可以设想第二部分的资金份额扩大到50%左右,个人的负担能够下降到20%左右。到那时候可能3:5:2就成为整体资金占比的一个最佳比例。
  这就意味着,在此类融资模式的不断改进过程中,保险资金的进入可以有效补充现有资金份额的不足,同时也为其自身投资渠道的构建提供一个稳定而良好的方向。
  一般而言,目前世界上存在着公立和私营两类医疗体制。而世界范围内的医疗改革之所以复杂而艰难,其中有一个最大的难点在于,公立与私立两种医疗体制的相互制约。
  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雷海潮强调:“我们看一下国际经验就会发现,任何一个国家,所谓纯粹的公立服务体系,或者纯粹用公共资源来提供医疗卫生服务,这是不存在的。同样,在全球200多个国家中,是否能够找到一个国家,没有公共资源的投入,完全靠市场的提供机制,或者说完全用私立的医疗服务和商业健康保险?回答同样是否定的。”
  据了解,在实践操作中,全球200多个国家其实都是将公共投资和私人投资融合在一起,只是在各个国家、各个地区中的相互比例有所区别,有的国家公立机构占比更多一些,有的国家私立的医疗机构更多一些。具体模式由这个国家的历史和人文传统形成的,也就是说,世界各国都是根据自己的国情现状、以及相关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人文环境等等要素来设计一个国家公立和私立之间的组合。
  慧择提示:我国的医疗保险仍然处于发展中,很多内容和细则都和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别。无论是公立为主还是私立为主,其中政府主办的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或者从宏观属性上称之为公共的医疗保险,都是以满足最广大人群的基本需要为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