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是一种问题
更新时间:2012-08-16 16:45
导语:《日本311默示》恰好于日本海啸及核灾一周年之际出版,作者陈弘美是少数拥有日本望族血统的台湾作家,祖父许丙曾为日本贵族院议员。
陈弘美生于台湾,但在日本的时间比在台北还多,她曾写过几本关于名媛养成班、国际礼仪、餐桌礼仪的书;可是去年发生的地震、海啸和核灾震撼了她,她只身回到灾变现场视察灾情,她担当志工,探望灾民、地球学家、海洋学家、核电诉讼律师团团长,记录在灾难现场遇到的人们的心声,然后将这次经历写成了这本书。
每当新闻报道某国核电厂爆炸,人们只会把它归为“纯技术”或“人为”事故,而不会联想到病态的社会机制,可是陈弘美的研究告诉我们,“核电”在日本是一种官商勾结的垄断机制,它制造出清洁、环保、安全的假象,不许任何异议的声音存在。
书中的故事由大田这位熟知祖辈如何应变海难的渔夫开始,显得合情合理。他让我们了解到许多当地人其实是从祖辈获得应付一般性灾难的方法。大田知道怎样在地震、第一波和第二波海啸中反应过来,只是他遇上了父辈没遇到过的第三波。这证明了人类怎样努力、计算、学习祖辈经验,最终也敌不过粗暴而不友善的大自然。不过面对灾难的时候总能把伤害减至最少,作者笔下的岩手县就是这样的例子,作者也遇见被一位双腿痲痹的太太救了一命的老先生,那位太太就是凭直觉而不是经验知道灾难快要发生。
这场灾难沉重打击了本来已疲弱的日本经济,让日本人失去了高科技产业的地区基础,很多高科技大学和生产场地都在日本的东北地区,这次灾难令iPad2无法上市,也重击了日本的汽车产业。但这并非最主要问题。这次灾难最令人深思的是被作者称为“平等法西斯”的日本社会特质,作者举出一些导致“平等法西斯”的客观因素,如文化及语言单一化、人口密集等,其中最关键因素,莫如柄谷行人在《伦理21》中亦曾讨论过的“村意识”。由于日本本土(尤其是东北地区)为多山、封闭的岛国内陆,人民密集于一处又经常面对灾难,故萌生了一种“村落”共同体的集体意识,彼此以“村落”这种共同意识为团结一致的力量。为了维持“村落”的和谐平等,他们讨厌唱反调的人。
在内战纷扰的古代,这种集体心态或许可以团结一村之民的意志,但事实,这种心态一直保留到现代,它表现于二战时军事扩张,也表现于日本人的社会身份和意识上。作者指出日本人的“平均”深入日本人的意识里,每个日本人都是相同大小的齿轮,不像一般社会的人有长短高矮。他们对于“牺牲小我以完成大我”的人没什么景仰,对于道德水平高或有才干的同胞甚至有点平均主义的妒忌。这就是为何日本社会对于被外国媒体广泛报道的“福岛五十死士”没多大反应,也说明了为何自卫队仅在福岛空投一些食物便立即离去。正如作者说的,这种平均齿轮的“法西斯”社会,一旦订立比如战后经济重建等大计划后,即能够迅速地完成目标,可是若要作出左、右转的微调或者面对突发性事件,便觉困难重重。
一般读者以为有关灾难的纪实文学应该歌颂灾区人民的坚毅团结,陈弘美却透过灾变揭露日本社会经济结构的问题。这已不是社会失序或制度运作失灵,而是一场突然大灾难揭示出日本社会固有的结构性矛盾。地震和海啸代表着大自然的偶然性意外,它与日本社会结构中维护核电产业的必然问题产生了辩证关系的碰撞。这次自然灾害在规模方面正是百年罕见的,加上它所引发的核灾,更令主事官员和救灾人员像碰了一个巨大的烫山芋,而核灾背后的核电制度更是深埋多年的定时炸弹。
一向安于社会和谐的主流社会对于指责核电的声音并不理睬,直到面对如此深重教训才开始反省,可是核电厂高层仅1人撤职,仅有数名涉事高官被迫以丰厚退休金提早退休而已。一如自卫队的冷淡反应,当日本社会面对灾变时(这也可以解释日本军队对战争责任的看法),个人宁愿跟大家保持一致也不愿意多走一步或者牺牲小我,因为只把问题视为集体的不幸事件,既然这是一次百年罕见的多重灾变,那么更应该藉着一起分摊责任然后把事件“气化”,即没有人需要承受法律责任或良心责备。
最近我们听见日本某些地方官员支持复建核电厂的消息,《日本311默示》的作者告诉我们,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几十年核电垄断的必然结果。当初日本因为先进安全等理由而使用核能,结果核电公司不单垄断了电供市场,也垄断了媒体声音。任何公开反对核电的艺人或公众人物都被封杀。即使在“3·11”过后,《东京新闻》也因为露骨的反核立场,而流失大量广告客户。在官商勾结下,核能被描绘为干净而绝对安全的原料。上至官员,下至家庭主妇都迷信核电安全。在正常情况下,核电厂有潜在危险但不会酿成灾难,但这次海啸绝对在意料之外。它让日本人开始思考一味拥核的荒谬,也对一向迷信科技、政府及大企业操作的民众当头棒喝。现在开始有人询问核电厂的安全措施是否马虎,甚至批判这些集团对前线员工在薪资和生命上的剥削。
即使对于习惯灾难的日本人来说,“3·11”仍然是超乎意料之外的真正灾难;另外,它既揭露了日本核电垄断制度的问题,也挑战了日本人的生活态度。有人因为目睹配偶的真面目而分手,也有人变得更恩爱。有民众争先恐后地抢购面包和生活必需品,也有人守望相助。对陈弘美来说,这场灾变令她暂时抛开了形象顾问的身份,关心日本社会背后的问题,从仪容训练课室走到满目疮痍的灾难现场,还与少数孤独地对抗整个核电制度的代表人物之一——日本核电讼诉团的河合弘之律师对谈。
慧择网提醒:《日本311默示》不单让读者了解“311”始末,还让他们深思核电对自然和人类命运的意义,它告诉读者:平衡人类和自然的关系才是人类社会在未来的首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