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个牢骚,我家那电动爹,车险又涨价了:
去年3800,今年4800。
省了一年的油费,到头来全都贴补给车险了。
我不理解,就出了一次险,保费至于涨这么多吗?
但是,做车险的朋友,劝我知足。
他说能买到车险就不错了,很多新能源车,已经买不到车险了。
我随手搜了一下,还真不是个例。
既有已经倒闭的小众品牌,也有中国新能源的电动三杰之一。
一时间,我真不知道自己是该哭,还是该笑了。
1、
车险的底层逻辑,是概率-损失-补偿。
一款车发生事故的概率是1%,每次损失5千块钱。
1万台车,就会发生100起事故,总损失金额就是50万(100台*5千元)
保险公司从这1万个车主手里,收上的保费超过50万,才能维持。
其中的50万,用来赔偿给出事故的车主;
剩下的几万块,就是保险公司的运营成本和利润。
对燃油车来说:
“事故概率1%”和“损失5千”,都是经过大量数据验证,相对确定的。
所以做燃油车车险,利润虽然不高,但保险公司也不至于亏得很惨。
到电动车这里:
事故概率1%?不一定。
损失金额5千块?也不一定。
同级别的事故,燃油车可能只换配件。
电动车一旦牵扯到电池,大概率就直接全损报废了。
如果是已停产车型,配件更是由于稀缺,变得特别昂贵。
由于实际赔偿金额,远超当初的定价假设数据。
于是,新能源车险做得越大,亏得越狠。
这两年各大新能源车企,都在布局保险。
但我觉得,如果他们只是在传统车险里面卷,没太大意义。
所谓传统车险,都是基于车价定价。
然后再根据每年出险情况,给予价格浮动。
相比保险公司,新能源车企最大的优势,是掌握了客户的驾驶习惯。
如果有足够的驾驶习惯数据,可以做更高级的“UBI车险”。
所谓UBI车险,即usage-based insurance。
是基于使用量而定价的保险,这种保险的价格和驾驶习惯、使用时长高度挂钩。
举个例子:
两台完全一样的车:
你是私家车一年一万公里,我跑网约车一年十万公里
咱俩的UBI保费,就要有所区别。
同理,咱俩都跑网约车:
你驾驶平稳从不违章,我是秋名山车神一年扣了200分
那咱俩的UBI保费也应该不一样。
当然,UBI保险,对于底层定价数据的要求,更高。
不知道国内新能源车企,有没有这个勇气,来一把创新。
其实,也不算创新了。
特斯拉,在美国已经开始做UBI车险。
当UBI车险,对那些安全驾驶的人,给予保费奖励后。
车主会站在自己的角度,做出最有利选择。
那些不经常开车,驾驶习惯好的人,会选择UBI车险。
剩下各种车神,不想被UBI加收“罚款”,不得不选择传统车险。
这对传统车险来说,可能会是灾难。
但我觉得UBI车险定价更加公平,也能更加促进安全驾驶,应该大力推广。
忽然想起一句话:
干死康*傅的,不是统*,而是外卖。
干死保险公司的,可能也不是互联网,而是造车新势力。
3、
我们平时在选择保险时,也都在做这里有利于自己的选择。
最常见的就是意外险。
仅限1-3类职业投保的意外险,物美价廉。
1-6类职业都可以投保单额意外险,价格翻倍都不止。
作为1-3类人群,肯定会选前者。
后者接收到的投保人,都是4-6类职业。
这些人风险更高,所以价格更贵。
这其实早就在保险公司的意料之中。
所以虽然做的是1-6类可投保的产品,但价格却是4-6类风险对应的价格。
因此,我们买任何保险都应该量身定制。
如果我身体特别健康,就选择健康告知苛刻的产品。
反之,我身体有些小毛病,就应该选择那种我自己刚好能进来,但比我严重的人都进不来的产品。
这也是“为什么保险看着差不多,但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你”的原因。
而八姐存在的意义,就是和你一起,做对你最有利的决定。
暖宝保3号门急诊
抵税利器中荷岁岁享护理险,买前必知的13个问题!
慧择小马老师|1277 浏览
限时放宽!给父母买长相安长期医疗险,免体检和人工核保啦!
慧择小马老师|1025 浏览
短短3天,她帮客户要回了漏赔的100万!
慧择小马老师|352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