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讯

险企股东频换 难熬短期亏损

更新时间:2017-08-26 12:42
  【摘要】今年上半年,海尔保险正式获批更名为北大方正人寿,这是其自2011年1月从"海尔纽约人寿"到"海尔保险",再到"北大方正人寿"的二度更名。
  更名的背后意味着股权和股东的更换。资料显示,保监会批准海尔保险原股东之一的青岛海尔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将其持有该公司51%的股份转让给北大方正集团有限公司,后者成为海尔保险的第一大股东。
  海尔保险不过是近几年来遭遇股权变更的中小险企代表之一。粗略统计,2005年至今,国内共有超过80余家公司实现了127次股权转让,大都会人寿、光大永明、建信人寿、生命人寿、幸福人寿等都亦在其中。
  2007年是国内险企股东调整最为频繁的一年,是年曾有多达56家公司进行股权变更,此后两年,国内险企股权变更逐渐趋缓。2008年和2009年两年,分别仅有9家、11家公司发生股权变动。而到2010年股权变动再次增多,共有24家险企实现股权转让,2011年也达到18家。2012年至今,仅半年时间就有10家公司发生股权变动。
  对于险企频繁的股权转让行为,尤其是可能涉及控股股东的股权转让行为,一些业内人士也表示应谨慎进行,并把保护客户利益放在首位。
  中小险企为何深陷股东频换之怪圈?业内人士认为,形成原因复杂多样,但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便是险企自身盈利能力差。
  近期非上市险企集中发布的年度信息报告显示,2011年有七成寿险公司仍在亏损,共计亏损超过66亿元,其中七家已有10年或10年以上资质的公司仍没有圆盈利梦。非上市寿险公司中,亏损最多的合众人寿去年净亏损8.99亿元,包括合众人寿在内共有20家寿险公司亏损均超过1亿元。
  中央财大保险学院院长郝演苏表示,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或民营资本,当初凭借对金融机构经营牌照的一腔热情进场,却对寿险盈利周期缺乏认识,加之中小险企盈利能力差,股东难以长期等待,自然会转手卖出。而外资股东的离开主要因为对中国市场缺乏了解,难以实现最初的目标。
  "进场者"看中长期受益
  作为具有高负债经营性质的企业,险企的偿付能力一直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甚至成为2011年保险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另一个值得警惕的趋势是,该问题也正从中小险企向大型险企蔓延。
  在本刊统计到的47家寿险公司中,有35家险企2011年偿付能力充足率大幅下降,其中有8家偿付能力在100%~150%之间,还有1家不足100%标准线。
  这9家偿付能力在150%以下的公司,除了人保人寿,其他公司都是中小寿险:华泰人寿、信泰人寿、人民健康保险、合众人寿、幸福人寿、国华人寿、中邮人寿以及嘉禾人寿。
  业内人士表示,保费急速增长需要险企增资来支持,当股东增资跟不上时,股权变更就接踵而至。
  生命人寿为了适应公司的扩张、推动保费快速增长的所需资本,在2010、2011年连续6次增加注册资本。2011年4月、8月、12月,生命人寿注册资本金分别提升至66.71亿元、73.32亿、84.5亿元。
  作为生命人寿原股东之一的首钢总公司,于今年年初在北京产权交易所及深圳联合产权交易所挂出生命人寿股权转让公告,转让总公司及其下属公司龙赢投资所持生命人寿5.52亿股,挂牌价格17.65亿元。首钢总公司持有生命人寿股份的原始投资为1.8亿元,如以17.65亿底价成交来计算,则其十年投资收益达九倍。
  "目前来看,这些股权转让增值在2-3倍,甚至4倍以上,原有股东赚了钱撤出,为何新股东即使花高价也依然踊跃,这里最重要的,还是因为后者可能更看重险企的发展前景。坚持较长期的投资,5-7年之后,一定会有盈利。"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党委书记于海纯认为。
  但有分析人士指出,险企股权频繁转让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每一次股权转让,尤其是大股东变化都会引起公司人事'地震',公司高层已频频变动,各部门人员也随之出现'大换血'。这样并不利于公司的稳定经营,也不利于发展战略的连续性。"
  首钢总公司退出生命人寿股份手续还未办完,外界即传出生命人寿总经理杨智呈被"老东家"新华人寿挖角、生命人寿隐忧不断的消息,这引发了不小的风波。后经杨智呈本人在媒体上回应传言,事情才得以平息。
  当然,在中小险企股东变动当中,银行系险企也成为一支独特的群体。银行也在向保险渗透,企图利用自身的渠道资源分得保险市场的一份羹。前不久工行入主金盛人寿变身工银安盛人寿,去年7月建设银行入主太平洋安泰人寿而更名的建信人寿等,都是银行系险企的代表。
  慧择提示:险企股权频繁转让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每一次股权转让,尤其是大股东变化都会引起公司人事“地震”,公司高层已频频变动,各部门人员也随之出现“大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