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聊一个近期的热点新闻。
上海浦东一房产交易中心,一名老人准备将自己的房产过户给保姆。
这个事估计大家也见怪不怪了,此前也有类似的新闻。
第一个反转来了。
现场的工作人员担心老人被骗,直接报警了。
警察来了后,保姆向民警辩解,不是自己要求的,而是老人自愿将房产转让给自己。(抓骗子的戏码)
第二个反转来了。
警察调查之后,发现此事确实不涉及诈骗。
该女子此前同时为老人及其母亲服务。三四年前,老人母亲过世,保姆继续为老人服务。
老人是孤老且为盲人,精神正常,的确是自愿转移房产给保姆的。
就在我以为这件事完结,赠房变成板上钉钉的事的时候,第三个反转来了。
居委会出于保护老人合法利益的考虑,劝说老人暂缓过户,就算要过户,也至少等老人百年之后。
最后的结果是,房子又暂不过户了。(或将转为立遗嘱)
这算是一个happy ending。
老人自愿赠予房产,说明两人之间的情感确实还是挺深厚的,保姆对待老人不错,并且老人没有子女,这样操作未尝不可。
对保姆来说,好饭不怕晚,居委会的介入,将整件事,放在法律的制约下,也给这场温情,增添了更多保障。
即使保姆后续对老人不好,老人也能随时更改赠予条款,合理保障自己的权益。
我看评论区,就有人给老人支招,让他把房卖了,用卖房款去住养老院。
卖掉房子,入住养老院?
如果不是在网上,我相信这位网友不太敢直言这个观点。
建议一位老人去住养老院,这似乎是一种冒犯,显得如此「大逆不道」,更何况在卖房的基础上。
我国的老人,为啥都这么抵触去养老院?
今天的文章,我们就来聊聊养老院的情况。
先来说一个数据,大家觉得,选择去养老院养老的老人,比例是多少?
10%?5%?又或者更低?
答案是不足1%。
根据北京、青岛等地民政部门最新调查结果显示,99%的老人选择居家养老,只有不到1%的老人选择机构养老。
并且失能失智老年人中,八成到九成也选择居家养老,这个比例小得可怜。
这也难怪,只要给老人提到住养老院,老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抗拒。
毕竟在养老院,迎接老人的,将是人生暮年最狼狈的时刻。
对很多老人来说,进入养老院,就意味着自己的生活质量将无限降低,直至终点。
在正视衰老所带来的不可避免的狼狈的同时,我们也要更关注这样一个群体——养老院的护工。
在养老院,护工不仅负责延续老人的生命,也负责维护他们最后的尊严。
抛开传统的观念原因,护工水平较低、服务不到位,是制约老人去养老院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一些恐怖的令人发指的新闻我就不放出来了,那是少数极端情况,但总体来说,我国养老院目前的境况,不容乐观。
30-45岁,属于壮年,体力、能力都有,还有着深厚的生活经验,是最适合照顾老人的年龄。
但在多数养老院里,「老人照护老人」,已经愈发成为一种趋势。
很多学者在各地调查发现,年龄超过50岁的护工占当地护工的比例从35%到55%不等。
更有极端的情况是,一些三四线的养老院,照顾老人的护工都是60岁甚至70岁的老人,「以老养老」的情况非常常见
不是养老院不愿意招年轻人,而是招不到。
这背后则有着两层原因,一是老人的支付能力,决定了他们的护工质量,就是很低。
这也没办法,老年人的退休金都比较有限,拿不出太多的钱去入住养老院。
养老院方面,只得退而求其次,选择去雇佣一个身体较健康的低龄老人,这个价钱是壮年护工的一半。
二是年轻人对照顾老年人都比较抗拒。
即使是科班出身的护理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养老行业成为一名护工的情况,也寥寥无几。
护工这个行业,社会的认可度还远远不够。
说实话,养老院的护工,干的都是脏活累活,钱还不到位的情况下,年轻人能入行就怪了。
以上这些因素叠加,就造成了养老院的护工,只能招聘缺乏技能、需要挣钱的农村低龄老人,服务质量堪忧。
不仅护工整体素质偏低,另一个问题是,护工的数量,也远远不足。
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司长俞建良2020年3月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全国有200多万老人入住在约4万个养老院,但是工作人员只有37万人。
其中真正的护理员仅20多万人,平均1个护理员要服务近10个老人,其中多是失能失智的老人。
也难怪有媒体总结,养老护工队伍所呈现出「三低三高」的特点:
社会地位低、收入待遇低、学历水平低;流动性高、劳动强度高、平均年龄高。
这些境况,在三四线的农村养老局面下,更为突出。
随着老龄化的深入,这一切,只会越来越糟。
不知道你是否做好准备,让一个老人,来照顾更老的自己了吗?
当然了,养老是个多样化的选择,远不止入住养老院这条路。
目前,除了机构养老,还有两种主流的养老方式,就是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
居家养老,也就是由家人或者请人照顾老人。
家人照顾的苦楚,不必多说,这个过程伴随着大量痛苦与艰辛。照顾老年父母,中年人能有多崩溃?
由于家人缺乏专业护理知识,或者事业过于忙碌,许多人选择请护工上门。
必须指出,这里面的风险在于,如果服务的机构和人员不具备专业的护理和急救知识,挂羊头买狗肉,很容易导致坏结果的发生。
社区养老则有点类似托儿所,这里则是「托老所」。
「白天入托」接受照顾、参与活动,晚上家人再接老人回家享受家庭生活,是一种介于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之间的养老模式。
目前申请日托的人,一般是高龄、空巢、独居,或生活自理略有困难、子女白天照看不了的。
在实际情况下,社区养老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
对常规日托来说,失能失智情况严重的老人需要24小时照顾,不适合日托。
能够日托的老人身体情况尚可,大多可以自理,也不需要日托,强行托管反而让其有一种抗拒的心理,这个定位就很尴尬。
经过我们长期的观察和研究,在养老护理这个方向,目前能够做到接近完美的,只有高端养老社区。
开头那位网友的建议,并非无稽之谈,事实上,卖房入住养老院的人,的确存在。
作为一个实地探访过很多高端养老社区的人,真实性我一点都不怀疑。
养老社区,是真的香!
根据我自己的观察来看,养老社区,无论是环境、设施、居住条件、配套医疗资源,都配得上高端二字。
从应有尽有的美食,再到类型丰富的日常活动,老人的居住体验直接拉满。
我们主要讲一下高端养老社区的护理情况。
养老社区的护理团队非常专业,每位老人都拥有自己的包括管家、护工、医生在内的,多学科专业支持团队。
并且,对于失能护理人群,以及慢性病、脑卒中等需要专业护理的人群,高端养老社区都有个性化的照护计划。
绝对不可能出现在普通养老院那样,护工老人比例1对10,护理不到位的情况。
养老社区医疗水平也是顶级的,以二级康复医院为基础,同时兼备门诊与住院功能,周边满足黄金急救时间的医疗机构也有很多。
一旦有突发情况,老人能够得到最好的最及时的救治。
总而言之,养老社区对老年人,针对性做出了许多周到、全面的设计,考虑到了老年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普通养老院,你的晚年生活可能就是消磨时光,等着,等着老,也等着最后的「结局」;
高端养老社区,则是让老人保证较高的生活品质,留住最后的美好时光。
讲了这么多,养老社区有没有缺点呢?
当然有,答案就是:门槛高!
高端养老社区,通常会有相应的商业养老金保费的要求,保费门槛在200万左右。
入住后,住房间的费用、伙食费、医疗护理费,加起来每月至少需要1万元。
这样的费用门槛,也是起到了一个筛选作用。
老人能够确保和自己晚年朝夕相处的「队友们」,至少在生活水平和经济条件上是同一层次的,思想层次更为接近,相处起来更加舒心。
给自己留下一笔养老钱,是一个挺重要的事。
我国的老人,喜欢在自己能挣钱的时候,把所有的资产,都倾力投资到下一代、甚至下下代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给自己留下的养老钱,实在是少得可怜,届时,养老的压力会非常大。
都说养儿防老,如果子女能够照顾自己就还好说。
一旦出现居家养老、社区养老都照顾不了的情况,由于养老金有限,就只能去普通的养老院。
这样晚年生活的质量,实在是高不起来。
我在某招聘软件上查了一下,以上海为例,老年护工的平均工资是5000-6000元;
而同为家政行业的育儿嫂、居家保姆,工资则多在10000元以上,两者相差甚远。
照顾老年人,不如照顾孩子值钱,背后折射的问题就是:
在大多数人心中,老人的价值,远不及孩子,但明明照顾老人会更累更复杂,专业性要求更高。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前几年一个新闻,一位老人,年近70岁还在养老院做护工。
因为认知所限,一时疏忽大意,导致养老院的一名老人意外死亡,被判了3年零9个月。
悲剧的发生,和招价格低廉的护工,以及护工人手短缺,不无关系。
有媒体采访了涉事养老院的负责人,为啥不多招几个人?
负责人表示,自己想过涨价,每张床位多收几百块,就能多请两个护工,照看老人能更及时。
但给老人们的子女一提,基本没人同意。
负责人的原话是,「你要知道,只有老的给小的花钱,没见过多少小的给老的花钱。」
有时候,人性就是这么现实。
并不是说大家一定非得卖房子,去入住高端的养老机构。
养老,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不同的健康水平、经济状况和家庭关系,所要面对的具体情境,存在很大差异。
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如果想要一个安然的、有活力的、充满可能的晚年,规划养老一定要趁早,一定要留足充足的钱。
虽说,我离退休还有好几十年,离失能的地步,更是遥遥无期。
但是说真的,我有时候还是挺惧怕「衰老」的,主要是担心年老后的生活质量。
如果将来,我能住进养老社区这样一个养老圣地,衰老只是生命中一个普通的阶段,那还有什么可惧的呢?
不多说了,努力搬砖,给自己攒养老钱去了~
大护甲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