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讯

财险滑坡违规抬头 天安保险盈利昙花一现

更新时间:2012-06-27 17:03
  【摘要】2011 年,保险公司在寿险行业面临寒冬、投资领域遭遇“ 股债双杀”的打压下,仅剩产险业务能够保持稳健增长。步入2012 年,在车险费率改革、交强险对外开放、车险增量有限、新渠道遭遇瓶颈的环境下,产险公司开展业务、保持市场份额的难度加大。
  在商业车险费率市场化和交强险对外资放开等监管政策趋于放松的大背景下,财险公司普遍对未来行业承保盈利能力水平充满担忧。有研究机构预测,今年全年财险行业承保利润率将下降2个百分点。
  因此行业监管力度加强,甚至出现点名批评大型保险公司等罕见监管举动,严禁财险公司通过高费用激励政策鼓励分支机构冲保费规模、市场份额,严厉查处虚假应收、虚假批退以及违规打折等违法违规问题。
  2011盈利好于寿险
  与人身险2011年盈利的惨淡不同,财险公司盈利较好。统计显示,去年非上市财险公司实现盈利的家数较多,52 家公司中有29 家实现了盈利,盈利额为47 亿元,其余23 家共计亏损20.5 亿元。简单计算,52 家财险公司整体实现盈利约27 亿元,相对寿险40 亿元的亏损来说,可谓是“温暖的春天”。
  29 家实现盈利的财险公司为:国寿财险、永诚财险、众诚汽车、华安财险、永安保险、安诚财险、华泰财险、大地保险、安信农业、泰山财险、阳光财险、英大财险、阳光农业、中银保险、鼎和财险、浙商财险、都邦保险、太平财险、大众保险、国元农业、天平汽车、安邦财险、安化农业、三星财险、三井住友、爱和谊保险、日本财险、东京海上、现代财险。
  虽然财险整体向好,但“春天”主要是由中资公司创造的,32 家中资财险中有23 家实现盈利,其中大地保险、阳光财险、国寿财险净利润分别为7.4 亿元、6.16 亿元和4.2 亿元,成为非上市财险盈利的前三名。
  受益于近几年财险市场环境的净化,以及电话销售等新渠道的生猛崛起,国内财险市场步入盈利周期。2009 年财险告别多年亏损泥沼,实现盈利,2010 年财险行业实现承保盈利。实现承保盈利,换句话说就是保费规模越高利润也就越高。
  大地财险、国寿财险、阳光财险为何居于非上市财险公司盈利前三甲,也就解释得通了。因为此三家公司为非上市财险公司保费规模前三。
  当然也不乏亏损企业,其中天安财险2011 年净利为-4.3 亿元,成为非上市财险中的“亏损王”。
  相比之下,外资财险公司的情况并不妙,20 家中仅有6 家实现盈利。
  细看中资财险公司亏损名单,多是新近成立的财险企业。如紫金财险、信达财险、锦泰财险等,天安保险为特例,股权多年更迭不停,治理结构有待完善。至于外资财险公司,由于其无法涉足交强险(2012 年以前),市场规模小,难有规模支撑,盈利公司较少,盈利额度也就更少。
  6 家实现盈利的外资财险公司2011 年合计实现盈利2 亿元,其中,东京海上为外资财险公司中盈利最高者,达0.8 亿元。
  个案分析 
        大地财险盈利路
  公开资料显示,大地财险成立于2003年,总部设在上海,注册资本金57.2 亿元。
  作为中再集团旗下唯一直保公司,大地财险一直采取快速发展的战略,令之保费规模从2004 年的15 亿元,到突破100 亿元仅用了3 年时间。截至2011 年底,其已设立分公司34 家、营业部1 家,5 个层级的机构总数超过1700 家,全国性服务网络已经形成,美国纽约代表处也顺利设立。大地财险2007 年保费规模即突破100 亿元,2011 年,全年实现保费超过160 亿元,目前位居行业第6 位。
  快速发展时期往往也是问题集中暴露的时期,随着业务的快速增长,发展中积累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也逐步显现,在高速扩张的背后,风险与压力也悄然而至。财险公司“一年发家、二年发财、三年亏损”的“三年怪圈”悖论成为重压大地财险的巨石。
  近年来,为满足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大地财险没少接到罚单,涉及内容也是不一而足,如:财务数据不真实;虚列费用套取资金;未严格执行车险费率;虚构中介业务等。影响最大的当属其2008 年因为偿付能力不足问题,被保监会暂停5 个省市的非车险业务。
  2009 年,大地财险转变思路,在推进调整转型上进行了探索,摒弃过去那种粗放式的增长方式和经营模式,追求内涵式增长,追求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在区域结构优化方面,实行区域结构比例控制,对承保亏损、效益差的地区和机构限制业务规模,对承保有利润、效益好的地区和机构加快发展;在渠道结构优化方面,全力加强销售渠道建设,深化保险中介机构合作关系,探索与4S 店、汽车销售商等渠道的合作模式,建立稳定可靠、互利共赢的合作长效机制。
  据悉,大地财险自2009 年实现账面利润5.33 亿元,2010 年实现承保利润2.7亿元后,2011 年再度实现盈利。
  个案分析
  天安保险盈利 昙花一现
  天安保险成立于1994 年,是国内首家由企业出资组建的股份制商业保险公司,
  总部位于上海。天安保险自2007 年以来持续亏损,截至2009 年底合计亏损46亿元。
  2009 年11 月,天安保险将45.57% 的股权以每股1.98 元的价格,分为4 个标的挂牌转让,挂牌价总计18.81 亿元。该笔股权属于上海陆家嘴  (600663 股吧,行情,资讯,主力买卖)集团等8 家股东。
  2010 年2 月,江西国际信托股份有限公司、江信国际和领锐资产成为接盘者,其中,江西国际信托和江信国际各持有20%,并列第一大股东。
  公开资料显示,天安保险自2010 年公司重组以来,创立了新的企业文化,新的体制机制,实行目标承接,实施竞聘上岗,推行项目竞标,深化人事、薪酬、机构等各项机制的改革,逐步走向正轨。在历年巨亏的情况下,仅仅几个月内就实现扭亏为盈,公司一年创造的利润就远远超过公司成立以来历年创利的总和,并且在2010 年12 月31 日,公司增资扩股获得中国保监会的正式批复,结束了偿付能力不足的问题。
  不过,2011 年10 月,西水股份  (600291 股吧,行情,资讯,主力买卖)发布公告称,拟以1.90 元/ 股的价格,认购领锐资产所持天安保险1.21 亿股,交易总额为2.30 亿元。此前,西水股份持有天安保险17.21% 的股权。此次股权收购完成后,西水股份将持有天安保险20%的股权,与江西国际信托并列第一大股东。
  同年12 月,中国保监会发布公告,天安保险股权转让,参股不到两年的江信国际和领锐资产两大股东退出,上市公司西水股份接盘,跃升至第一大股东。
  股权易主之后,天安保险再度荣登“亏损王”。
  2012财险违规抬头
  今年1-4 月, 财产险实现保费收入1745.38 亿元,同比增长13.41%,财产险共赔付770.34 亿元,同比增长31.50%,增幅较大。
  从各财险公司来看,财险三巨头市场地位依旧稳固。1-4 月,人保股份共实现保费收入650.80 亿元,同比增长9.18%,占车险市场份额35.86%,而平安财险则实现保费收入323.09 亿元,同比增长18.49%,占车险市场份额17.8%,太保实现保费收入232.31 亿元,同比增长6.96%,市场份额12.8%,财险市场的集中度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但从单月来看,三巨头成绩均不理想,人保、平安、太保4月份分别实现保费收入161.90、80.77、59.88 亿元,环比3 月下降14.83%、6.47%、4.7%。
  对此,有分析师表示,财险市场十分严峻,原因为财险第一险种车险市场情况突变。首先,车险增量近似枯竭。私家车等非营运类车险业务,因新车销售下滑,增量业务陷入低谷;货车等营运类车险业务,则受出口需求下滑导致物流运输业务减少,也出现明显的增量下滑。
  另外,车险市场化改革在即。随着改革的临近,不少财险公司担忧:改革之后市场会出现较多变数,市场份额会因此受到冲击。
  需要注意的还有,电销模式遭遇瓶颈。过去两年将车险保费带入高增长的电销模式,目前正陷入产品同质、价格同质,和在新增客户有限的情况下,存量客户被挖掘殆尽的困境。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平安产险在沪车险保费同比增幅为12.9%,而去年一季度的同比增幅却高达43.7%,增速明显下滑。
  一方面车险“蛋糕”在缩小,另一方面抢食者却与日增多。在市场严峻的形势下,财险新军的不断扩容,让财险巨头倍感压力,誓死扞卫市场份额。
  自去年下半年尤其是今年以来,部分市场份额居前位的大公司无视监管法规,带头采取违法违规手段冲规模、抢业务,默许、纵容、甚至鼓励支持分支机构违法违规经营,加剧了财产保险市场违法违规、非理性竞争等问题。
  “今年行业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比较严峻,外需下降、汽车销售放缓、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等因素制约了市场需求,人力成本上升、资本市场震荡等对经营成本和投资收益将产生不利影响,行业规模与效益平稳发展面临考验。”保监会称,一些财险公司不深入分析和研判形势,对业务发展盲目乐观,同时,受益于近两年行业效益好转,有的公司认为应该抓住机遇“大干快上”,不顾市场实际、公司资金实力和管控能力,将业务政策由效益导向调整为规模导向,制定高费用激励政策冲规模、争速度、保份额,倒逼分支机构为完成上级公司下达的任务和考核指标,不惜采取违法违规手段,恶意开展不正当竞争甚至恶意诋毁同业,对保险资源进行破坏性开发,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
  有分析师认为,中国财险行业目前面临三大问题:首先,因为行业竞争、产业周期以及通货膨胀等因素,2012 年中国财险行业的综合成本率难以保持在2011 年的优异水平;其次,中国资本市场表现仍然振荡,中资保险公司投资收益可能受到负面影响;第三,车险费率市场化将给未来车险市场带来不确定性。
  【慧择提示】 5月初,保监会召集部分市场份额较大的财险公司进行座谈会,直指部分大公司无视监管法规,带头违规违法经营。业内人士称,保监会如此严厉的批评较为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