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讯

保监会大力鼓励进入民营资本保险探路

更新时间:2017-08-28 04:16
  【摘要】在我国,保险行业是金融领域最早向外资开放的,同样,也是最早向民营资本敞开大门。在这个被认为已经进入竞争“白热化”的行业里,民营资本控股或参股的寿险、财险公司正在逐步壮大,但与此同时,民营资本也在忍受盈利难的寒冬煎熬。
  根据公开资料,民营资本早在2003年前后就进行了保险业的“试水”。当时由自然人控制的北京源信行投资咨询公司和北京宝华投资公司,在2002年接手平安保险原第二大股东招商局出让的全部股权,从而跻身平安保险当时的十大股东行列,使平安保险成为一家民营资本高度渗透的保险公司。民生人寿在2003年6月于北京正式挂牌,民生人寿以民营资本为投资主体,其大股东包括万向集团、刘氏家族的东方希望集团和四川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等。
  “在现在这种行业发展格局下,再谈论民营资本在保险行业中热情是否高涨,显然已经是一个过时的话题。”一位保险行业资深人士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微博)》记者采访时称,不论是当年的平安,还是之后的泰康、华泰、华安等保险企业,这些成立至今超过15年的保险企业均有浓厚的民营资本色彩,“尤其是2004年、2005年的那波扩容潮,正是由民营资本主导的,当时有大量的民营企业参与其中,并且相当数量的保险公司是由民营资本控股。在那波扩容潮之后,民营资本‘批量’进入保险业俨然成为一种趋势。”
  不过,在随后由民营资本参与的保险公司中,发展情况却大相径庭,例如,平安集团走上了综合经营、国际化、涉足银行的道路;而天平保险等小型保险公司,走出了适合自己的特色化经营模式,开始思量上市之路;更多的保险公司则在为早日实现盈利而苦苦奋斗。
  鼓励民营资金进入
  加强市场准入统筹规划
  保险业是一个需要大规模长期投入、稳定发展的行业,盈利期比较长,根据国际经验,一般需要5~7年才能实现盈利。民营资本如果抱着追逐短期利益的目的进入,很容易在不能如愿获利的情况下抽身撤出,这种情况在现实中已经不断“上演”,保监会网站每月公布的大量股权转让申请结果,买方和卖方名单中民营资本屡见不鲜。
  “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民营资本对金融企业抱有大量热情,固然有受平安集团、太保集团、新华人寿上市高估值的刺激,但更为重要的原因是,民营资本的眼界、胆量和多元化投资诉求变得越来越强烈。”上述人士称,而相对多的可供买卖的保险股权,以及“拿下”这些股权并不需要特别多的资金,更加刺激了民营资本的进入热情,“这一点,不但体现在民营资本上,也同样体现在一些地方性大型国有企业身上。”今年以来,相当多的地方性保险企业股东中出现地方国企和地方知名民营企业的身影。
  与此同时,从监管部门的表态来看,对民营资本进入保险领域的行为依然给予大力支持。就在上月,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在温州调研时指出,温州经济总量大、民间资金多,存在投资难的问题,保监会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参股保险机构或投资设立保险公司。
  项俊波同时也表示,保监会支持温州积极引进各类保险机构,支持有实力的温州民营资本发起设立区域性、专业性保险公司,尤其是符合温州当地经济社会特色的专业性保险公司,参与温州多元化金融保险服务体系建设。尽管这一表态是针对温州地区,但在很大程度上被业内解读为,保监会仍将大力鼓励民营资金进入保险业。
    【慧择提示】据悉保监会将建立健全市场准入退出机制作为保监会今年的一项重点工作,目前已经制定了专项工作方案,重点加强市场准入的统筹规划,建立保险经营牌照的分级分类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