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讯

保险巨头资本动作频频 中小险企生存空间再收缩

更新时间:2018-06-13 15:30

  去年下半年以来,包括人保、太保、平安在内的大型险企纷纷走上“发债”之路,近日,中国人寿公告,将在未来3年内核发不超过800亿元的资本补充债。“不差钱”的险企为何频频发债,专家对蓝鲸保险分析称,或与未来推进业务发展相关。

  事实上,一直以来,保险市场都是一个寡头效应凸显的市场。以财险市场为例,人保、平安、太保、国寿四家险企,今年前4月市占率逼近七成,在业务布局的推进下,中小险企生存空间或将进一步压缩。困局之下,如何突破,对此,蓝鲸保险采访多位专家,专家支招,收缩业务地区,集中打造差异化产品,充分利用股东优势,或能实现破局。

  “不缺钱”却频发债:国寿拟未来3年发800亿资本补充债

  6月6日,中国人寿公告称,拟在未来3年实施资本性债务融资计划,视公司偿付能力及市场情况,在境内外分多次发行总额不超过800亿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资本补充债务工具,对于发债目的,中国人寿明确表示,“境内外资本补充债务工具所募集资金,在扣除发行费用后,将全部用于补充公司资本以提高偿付能力”。

  而在此之前两天,国寿财产公告称,国寿集团、国寿股份拟以国寿财产未分配利润转增资本的方式增资38亿元,国寿集团、国寿股份分别持有国寿财产60%、40%的股份。对于补充资金事项,国寿财产表示,是为进一步增强公司竞争力,“需补充资本金以提高承保能力”,据了解,截至2017年末,国寿财产净资产已达202亿元。

  事实上,险资通过利润转增注册资本、发债补充资本事项并不少见。蓝鲸保险梳理发现,自去年下半年以来,人保健康、平安财险、太保财险、农银人寿、人保寿险英大泰和、人保集团分别获批核发全国银行间债权市场可赎回资本补充债。

  “通过发行资本补充债,包括人保在内的大型险企以及其他的公司,或是考虑到未来业务规模发展面临的资本金充足率问题”,南开大学金融学院教授朱铭来对蓝鲸保险分析道。

  “通常资本的补充跟业务发展有关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险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说道,其指出,在偿付能力监管框架之下,资本补充跟资本损耗,同业务发展直接关联。例如,部分险企前期业务扩张比较快,资本损耗大,为保持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监管水平,进而做一些补充,“其次,就是考虑后续业务发展规划,在资本上做一些准备”,在朱俊生看来,若没有业务发展上的考虑,面对较大的机会成本,通常不会单纯去补充资本。

保险巨头资本动作频频 中小险企生存空间再收缩

  寡头效应趋势明显,中小险企生存空间再收缩

  从获批发行的险企来看,近一年内,人保、太保、平安三家大型险企累计获批发债470亿元,占总获批额度的九成以上。

  与大发债额相对应的,则是大型险企的业务规模,以寿险公司为例,从今年前4月数据来看,人保寿、平安寿、新华保险、太保寿以及国寿五家大型险企原保险保费收入达到6951.25亿元,行业数据为12536.9亿元,占比达到55.45%,规模保费方面,五家险企市占率47.84%,同样逼近半数。

  财险公司方面,市场集中度则更为明显,人保财、平安财、太保财、国寿财四家险企前4月累计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2822.98亿元,行业整体数据为4048.51亿元,占比高达69.73%,四家大型财险公司几乎“分食”了整个财险行业原保费收入的7成,同比2017年前4月69.45%的市占率,上升了0.28个百分点。

  “在近两三年保险行业强监管、控风险监管政策的调整过程中,已经发现大型险企市场集中度问题”,朱铭来分析指出,过去传统的中小公司,本身并没有太大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上基本属于较盲目的跟从状态,在市场经营不太规范的情况下,还存有一些利润空间,但是随着市场秩序的完善,盈利空间越来越小。

  确实,商车费改之前,无论大公司还是小公司费率测算都有一些不合理的因素,在此环境下,通过中介渠道的竞争,小公司还能够抢得一席之地,而费改之后,市场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对中小公司来说,压力较大。

  朱铭来进一步解释道,寿险领域也存在同样的“聚集”情况,过去寿险公司,都会做一定的储金类业务,通过资产扩张、投资回报来达到一定经营规模和经营利润,而如今,在监管的调整下,“现在这条路基本也走不通了”。

  朱俊生也指出,寿险行业的市场集中度的提高,跟财险行业有差异,是市场转型的结果。其表示,2014年至2016年期间,部分资产驱动负债的险企,通过保户投资新增款将规模保费拉升较快,“站在以规模保费来衡量的保费收入市场规模当中,市场格局发生很大的改变”,但由于现在监管导向的转变,保户投资新增款下滑,从而影响整体市占率。而此前大型公司在在投资保护款业务上做得相对较少,市场集中的提高,跟转型背景有较大关系。

  那么,在大型险企无论IPO、发债还是转增注册资本,提高资本充足率,推进业务布局的过程中,中小险企是否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生存空间呢?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表示,整体产险行业正面临格局重塑,重塑方向马太效应明显,“市场将加速向大公司集中”。

  其指出,过去一两个周期的竞争基本还停留在纯粹费用竞争的低水平阶段,中小公司固定成本普遍高出大公司5%以上,自身产品创新、渠道创新的能力较弱,市场销售费用必须高出大公司才有可能拿到保费。

  对此,该人士坦言,之所以中小险企还有生存空间,是因为大型险企基本都是上市公司,对利润率有要求,控制了费用投入,而小公司自认为可通过规模扩张摊薄固定成本,一直在100%以上成本投入,“这种增长不过是高费用下的一时幻想”。而大型险企增资首先是为保费规模的跨越和低利润率甚至短期亏损做资本充足性准备,更是在当下跨界竞争下做产业链和生态圈的投资准备,“这意味着小公司的空间进一步被压缩”。

  压成本、谋差异,股东资源、集中特色或是出路方向

  从数量上来看,截至4月末,共有87家寿险公司、83家财险公司,总体以中小险企为主,过高的市场集中度,对险企而言也不利于多样化竞争以及市场化程度,那么,对于未来发展,专家如何看待?

  朱铭来说道,过去基本上都是扩张型的模式,例如一些地方性险企,“一上来就希望做成全国的、遍地开花的,总是把设立分支机构、扩张,作为业务发展的首要的目的”,其建议道,如果在部分地区市场份额小、利润少,或能通过自有的退出机制,逐步从市场退出,在相对集中的领域,有针对性地开发产品。

  “不论寿险公司还是财险公司都面临一个问题,如何更好去寻求差异化的商业模式、寻求不同市场细分”,朱俊生同样指出,“中小公司如果只是简单的复制大公司的模式,天然是有矛盾的”,中小公司整体规模相对较小,现有模式之下,成本分摊较难,面临业务发展、运营成本两大挑战,如何通过有效的营销方式去突破业务拓展,如何通过信息技术去改善运营成本是关键。对此,朱俊生认为,中小险企应去寻求与保险科技类公司合作,接入现有信息系统,免去自建系统的成本投入。

  上述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则表示,险企的竞争战略一是差异化,二是低成本。“中小企业要做到低成本,很难,除非是做轻资产、特定领域的专业化运营,也就是运营差异化”,其指出,当前商车费改仍处半途,车险的差异化还缺乏土壤,此外,非车险产品也存在的一定空间,渠道和运营方面通过流程再造或也能找到低成本方法。

  “我们讲细分市场,但并不简单意味着从现有市场退出,而是说如何寻求不同的商业模式,去开发既有的市场”,朱俊生表示,目前财险领域中,车险竞争激烈,“中小险企普遍亏损”,但很多非车险业务综合成本率比车险业务更高,对于人才队伍和经验要求更高,并非简单从车险市场退出开发新市场业务就能实现突破。对于非车险业务的发展,朱俊生建议,尝试与股东业务结合,包括一些区域性保险公司以地方企业股东为主,是否能与地方政府业务结合,充分利用股东资源、外部资源,开发相关业务。

  朱铭来则指出,责任险业务未来或有一定发展,目前也有部分险企通过补充性质的责任险,与地方社保的工伤保险形成有效对接,“中小公司在发展过程当中探索形成有特色且相对集中的经营模式,主攻有特点的险种做品牌,这是将来要发展的一个重点”。

  “对于未来中小险企的前景,首先要打造核心竞争力”,朱铭来指出,国内中小险企需要多向国外企业咨询,包括核心竞争力,如何维持住市场份额等方面;其次,则是经营理念要有一些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