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险企陆续交出2017年成绩单。同一个竞技场,各有千秋,但也存在一些共性,比如转型脚步更快、竞争更有序、投资更稳健……透过这些保险领域佼佼者的点滴变化,依稀可见今年中国保险业的发展轨迹。
转型:长痛不如短痛
转型很痛苦,但不转型是没有出路的。
好日子是苦日子换来的。2016年,新华保险开始大幅削减低价值的银保趸交业务,提升长期期交和保障型业务占比。业务调整的直接后果就是保费收入下滑,这对以“保费论英雄”的保险机构管理者来说,压力可想而知。
新华保险董事长兼CEO万峰表示,趸交保费确能帮助公司快速做大规模,但无益于公司持续发展。寿险公司如果侧重于发展银保趸交业务而忽略长期保障型业务,无异自废武功。
经过两年转型,新华保险基本甩掉了趸交包袱,初步形成了续期拉动的保费增长模式,2017年续期保费同比增长19.4%,占总保费的比例由2015年底的53%上升至71%。
实际上,中国平安、中国太保等上市险企也经历了类似的“蝶变”,而业务结构尚未调整到位的,感受着“阵痛”,转型步伐也在加快。
“以前银行争着要,现在没人买。”中国人寿总裁林岱仁说,2008年3000亿元保费收入里有一半是银保趸交业务,这个比例在逐年下调,但在去年5000多亿元保费里,仍有600多亿元银保趸交业务,今年要再压缩100亿元。
竞争: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
在中国人寿近几年的业绩发布会上,“市场份额”已成必答题,将其与中国平安进行对比让记者们乐此不疲。今年,把同样的问题抛给了中国平安和中国人保。
一切都源于中国平安多年前启动但又秘而不宣的“超人计划”,这一计划目标之一就是要在寿险市场上超过中国人寿。
在2016年业绩发布会上,林岱仁曾这样表示,“不追求总保费在市场上的份额,但底线是保持市场第一。”2017年,中国人寿市场份额约为19.7%,林岱仁称,“稳居国内寿险行业第一,2018年市场份额不会有太大变化。”
“我们不太关注市场占有率。”中国平安首席保险业务执行官李源祥说,中国寿险市场潜力巨大,我们愿意和同业相互协作,共同把中国市场做好。
从曾经的“欲说还羞”,到现在的大大方方,管理层给出的答案耐人寻味。
数据可以清晰地描述竞争态势的变化。2017年中国人寿、平安人寿保费收入分别为5119.66亿元、3689.34亿元,同比增长18.9%、34.1%,两家公司保费总规模差距不断缩小。
“超人计划”的另一目标是要在财险领域超过人保财险。2017年,平安产险、人保财险保费收入分别为2159.84亿元、3503.1亿元,市场份额为20.5%、33.1%。
“我们会想办法保持住这个市场份额。”人保财险总裁助理吴建林在业绩发布会上说。
“超人”仍有不少路要走,相比寿险市场份额的相对分散,中国平安和中国人保已占据中国财险市场的半壁江山。
投资:审慎稳健,收益向好
2017年,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人保、新华保险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68.6%、42.8%、13%、8.9%。投资收益增长是业绩走强的主要动力,险资投向引发关注。
固定收益类资产仍是最主要的配置方向。去年,上述四家险企固定收益类资产占投资资产比例大多在七成左右,中国人寿、中国人保、新华保险均提升了此类资产的投资比例。
“去年我们抓住利率上行时机,加大了固定收益类资产配置。”中国人寿副总裁赵立军说,主要是长久期国债和金融债,以及债权类金融产品,整体收益不错。
新华保险则表示,2017年公司重点投资符合收益率要求的利率债,适度增加高等级中长期信用债券配置。
从权益类资产配置来看,中国平安和新华保险的配置比例有所提升,中国人寿和中国人保则略有下降。
“去年公司把握权益市场机会,增配优质蓝筹龙头,同时加大了港股配置。”中国平安首席投资官陈德贤说。
对于2018年的险资配置,几家公司负责人不约而同提到了要按照资产负债匹配原则配置资产,以固定收益类资产为主、权益类资产为辅。
“优质成长股以及调整到位的白马龙头股,都是未来配置的重点。”赵立军说,中国人寿将保持公开市场权益投资合理仓位,把握结构性机会。
2017年,保险公司深刻感受着回归保障带来的变化,转型成功的,“病”去一身轻,日子明显比其他公司好过一些。
小神童5号意外险
抵税利器中荷岁岁享护理险,买前必知的13个问题!
慧择小马老师|1277 浏览
限时放宽!给父母买长相安长期医疗险,免体检和人工核保啦!
慧择小马老师|1025 浏览
短短3天,她帮客户要回了漏赔的100万!
慧择小马老师|352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