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前,保监会发布了2017年前11月的保险统计报告。数据显示,寿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持续处于高位,前11月累计达到20644.14亿元,同比增长24.69%,但增速与前10月相比有所放缓。
万能险保费收入下滑过半
去年1~11月,全行业累计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34397.58亿元,同比增长19.17%。其中,寿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为20644.14亿元,同比增长24.69%。尽管原保险保费收入同比上升,但增速整体呈现放缓态势。
非保障型业务方面,在中短存续期新政的影响下,去年1~11月的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绝大多数为万能险)累计为5536.10亿元,同比减少50.69%。从业务结构来看,前11月,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占规模保费收入的比重为17.94%。而在2016年同期,这一比例则高达34.35%。对此,缴文超表示,万能险新规之后,万能险保费占比持续处于低位,行业保费结构不断改善,保障型产品占比上升。
排名方面,去年1~11月,寿险公司取得原保险保费收入共计24914.21亿元,同比增长21.11%,国寿股份、平安寿险及安邦人寿位列原保险保费收入的前三名。在安邦人寿之后,分别是太保寿险、泰康人寿、太平人寿、新华保险、人保寿险这5家传统大型保险公司。《每日经济新闻》媒体人计算发现,就原保险业务而言,这8家公司的整体市场占有率已经高达65%。
究其原因,转型策略与监管方向高度一致无疑是大型险企回归强势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对于传统的寿险业“老七家”,即国寿股份、太保寿险、平安寿险、新华保险、泰康人寿、太平人寿以及人保寿险来说,长期保障型业务普遍是其深化价值转型的重要抓手,也与“保险姓保,回归保障”的监管导向不谋而合。
与2016年同期相比,寿险的市场集中度也有所提升。据《每日经济新闻》媒体人计算,去年11月单月,寿险“老七家”原保险业务的整体市场份额达到60.03%,较2016年同期增加了4.22个百分点。数据显示,自去年4月份以来,“老七家”单月的份额之和几乎一直保持在六成之上,寿险市场的“马太效应”显着。
提升新业务价值突围负增长
2017年,为推动行业回归保险本源,监管部门陆续出台多项新规。
分析人士看来,监管加强,受影响的基本以中小险企为主。缴文超认为:“在行业持续强监管的引导之下,今年中小险企依然可能会受到监管的影响而发展受限,具体表现在偿付能力、风险管控、业务开展、股东资质和险企设立等诸多方面,大型险企强者恒强的格局将在今年得到进一步体现。”
最新的保费数据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上述观点。媒体人梳理发现,2016年前11个月,累计规模保费收入同比负增长的寿险公司仅6家,包括新光海航(-30.78%)、瑞泰人寿(-16.84%)、君龙人寿(-13.05%)等。而在2017年的前11月,在强监管等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累计规模保费收入同比负增长的公司增至34家。其中,中法人寿、安邦养老、和谐健康、华汇人寿、前海人寿、弘康人寿、中华人寿、光大永明、渤海人寿共9家险企保费负增长超过5成。
业内普遍认为,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对于谋求“突围”的中小险企来说,当务之急是提升自身的新业务价值。具体而言,寿险业务应以个险为主攻方向,提升长期保障型产品在险种结构中所占的比例,而在期限结构方面,则要以期缴为主,靠续期拉动。
慧择提示:2017年的前11月,在强监管等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累计规模保费收入同比负增长的公司增至34家,其中,中法人寿、安邦养老等9家险企保费负增长超过五成。
暖宝保3号门急诊
抵税利器中荷岁岁享护理险,买前必知的13个问题!
慧择小马老师|1277 浏览
限时放宽!给父母买长相安长期医疗险,免体检和人工核保啦!
慧择小马老师|1025 浏览
短短3天,她帮客户要回了漏赔的100万!
慧择小马老师|352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