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讯

金融工作会议给保险市场带来发展新机遇

更新时间:2017-08-27 16:25
  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为我国金融业未来若干年的发展定下了基调。此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强调,做好金融工作,必须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这是对整个金融行业的要求,自然也是对保险行业的要求。

  首先是服务实体经济。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保险业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截至2016年末,保险资金运用余额13.39万亿元,其中,通过基础设施投资计划、未上市股权、信托等方式服务实体经济和国家战略超过4万亿元;债券4.3万亿元,证券投资基金和股票1.78万亿元。2005年至2016年的12年中,在保险资金持股的上市公司中,制造业企业占据了一半以上,占比从2005年的51.41%上升到2014年的62.86%。2016年,保险资金持股上市公司686家,按行业占比来看,最高的是制造业以及批发零售业,而实体经济中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交通运输业也占有较大比例。
  保险资金体量大、投资周期长、来源稳定,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机构投资者和长期资金提供者,可以成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除制造业、基础设施、能源矿产、高新技术外,可以广泛开展对农业、林业、交通、水利、能源、化工、航空航天等国家大型风险和特殊风险的资金和风险保障,继续积极支持农业、小微企业的发展。
  按照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要求,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也是保险业发展的核心目标。保险业除了继续利用数额日益庞大的保险资金投资到实体经济外,充分发挥风险分散、经济补偿、风险管理和社会管理功能,为实体经济保驾护航,本就是保险业发展的题中应有之意;而推动保险在扶贫攻坚、灾害救助、大病保障、健康养老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更是保险业未来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机遇和基石。

  其次是防控金融风险。防控金融风险是此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主基调。按照中央部署,保险业在防控风险方面已经采取了很多措施,成功地将一些大的风险消弭于萌芽状态,也有力地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但保险业防控风险这根已经绷紧的弦不会放松。保险业消化掉部分中小公司靠万能险等投资型险种做大保费规模而堆积的流动性风险和偿付能力下降风险;消化掉一些公司以拚手续费的恶性竞争方式获得市场份额而导致的长期亏损风险;消化掉长期以来各种原因累积的行业声誉风险;消化掉部分公司的大股东和管理层对保险行业本质认识不清导致的战略风险,都需要假以时日。严监管的过程既不能操之过急,将原本可控的风险引发出来,造成系统性的冲击,也不能掉以轻心。最佳的选择是以更科学的制度建设,夯实长期有效的行业风险防范机制,比如市场准入和市场退出机制、消费者保护机制、保险公司及职业经理人的市场评价机制、更加透明而强大的信息披露机制。
  严格纪律是为了获得更强大的战斗力;放慢脚步夯实基础,是为了未来走得更加稳健。在金融业严监管的大背景下,保险业需要做的是回归本源,坚守保障主业。以“偿二代”二期工程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偿付能力监管,在保险产品设计、精算定价、准备金提取、万能险调控、高成本短期限负债业务约束等方面做得更好;以穿透关联交易摸清底数加强信息披露为抓手,进一步推动公司治理的改善;以有度而高效的现场和非现场检查为手段,奖罚分明,进一步完善保险业的市场行为监管。
  第三是深化金融改革。此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强调,金融业要优化结构,完善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体系,“要促进保险业发挥长期稳健风险管理和保障的功能。”在这个定位中,中央将保险业的风险管理功能放在首要位置,而风险管理恰恰是我国保险业的短板,而这个短板中也蕴含着无穷的机遇。
  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保险业是专业的风险管理行业。在宏观经济层面,保险的损失补偿职能尚在其次。因为一旦损失发生,不论是企业或家庭自己承担,抑或保险公司、其他组织、个人承担,对整个社会来说,损失都已经是既定的,保险业的补偿功能无非是在整个宏观经济内部变更损失分担的主体而已。
  实际上,在宏观经济体系中,保险业存在的价值除了通过风险汇聚降低风险之外,主要是风险管理。有效的风险管理可以大大降低保险事故发生的概率,可以以更低的成本、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保险业可以利用自己拥有的风险管理资源,如技术、数据和团队,发挥比较优势,系统化管理国民经济各行各业和所有家庭及个人所面临的各种风险,防患于未然,抑风险损失于萌芽状态,让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少出事、不出事,全力呵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比如,农业保险公司构筑堤坝防洪防旱,利用气象技术进行恶劣天气预警,销雹防损;财产保险公司制定企业生产标准,防止乃至消除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火灾隐患,识别所承保煤矿的风险点,并利用相应的风险管理技术,设计科学的生产流程,井下监控严防死守,将煤矿的事故率大幅降低;健康险公司通过中西医相结合的健康风险管理技术,使人们少得病、不得病,早发现、早治疗。
  长期以来,我国保险业存在“重承保理赔,轻风险管理”的倾向,一些公司为了抢占市场,不惜将本来应该用于向客户提供风险管理服务的资源,转移到提高保费收入上,严重忽略了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职能。
  强化保险业的风险管理职能,可以从巨灾风险管理等多个层面入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巨灾风险所造成的社会财富损失将更为巨大。这要求保险业必须通过制度建设,发挥其风险管理的比较优势,应对洪水、冰雹、台风、虫灾、恐怖袭击、重大疫情等巨灾风险,比如构筑堤坝、建设泄洪设施,购置并使用防雹火炮;配合气象部门做好台风预报和宣传并协助居民防灾防损;进行针对蝗灾等大规模病虫害的科学研究,建立虫灾预防和预警工作;动员保险业的人力、信息与技术资源,开展反恐教育,积极配合政府部门展开并参与全民反恐行动;协助政府部门建立重大疫情监测、预警和预防机制等,以充分发挥预防、控制和抑制损失的作用。
  此外,保险业在社会保障、公民健康教育、疾病预防和公民风险意识培养等方面也大有作为。还可以通过保险公司的专业风险管理机构,以利益相关体的身份引入环境保护体系中,利用保险公司专业的风险管理技术,通过既定的预警和监控程序,将企业的环境污染责任消解于萌芽状态。
  为了满足市场经济微观主体风险管理的迫切需要,保险业还需要积累足够的人力与技术资源,建立起完备的风险数据库,掌握各类企业、个人的风险及损失分布信息,掌握各种风险诱因,优化企业生产流程,组织安全生产,协助个人和家庭进行财产、人身(特别是健康和意外伤害风险)、责任和信用风险的管理,消除风险因素,进行事前损失控制,向微观经济主体提供全面而广泛的风险管理服务。
  保险业还要关注此次会议对保险业的未来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其他一些关键点,比如,国务院金融发展稳定委员会的设立和中央关于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的要求。
  首先是设立国务院金融发展稳定委员会。这一架构是党中央国务院在仔细权衡金融监管制度改革多种可能的选择后做出的决策。若干年来,严格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已经不太适应我国目前金融综合经营的格局。比如,许多大型保险集团纷纷涉足银行、信托、基金等其他金融业务;保险公司下设的投资公司无论其资金来源还是投资渠道,都已经超越保险市场本身;以中银保险、农银人寿为代表的银行系保险公司异军突起,银保业务融合程度大幅提升。而银行业、信托业、基金业的关系更是彼此交叉,千丝万缕,这些都急需一个更高层面的金融监管机构来统一协调各业之间的关系,消除靠隔山喊话这样最容易引起市场误解的方式来表达不同监管部门的诉求。事先沟通、协调一致、政出一门,对保险业这样一个在金融业中相对弱小的行业而言,更有利于在国家金融大政方针的轨道内规范稳定健康发展。
  其次是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保险业一直是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排头兵,不但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后来实现入世承诺方面也做得非常好。为响应中央部署,保险业可以在对外开放方面做得更出色。比如,“一带一路”倡议是促进我国产能国际合作、提升国家安全及发展区域经济的一个宏伟战略构想,也是对外开放“走出去”战略的升级版。“一带一路”建设特别需要保险业保驾护航。保险业可以通过将保险产品和保险投资相连接,在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企业防范风险的同时,开发最适合企业需要的建筑工程质量保险、工程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险等,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装备制造企业等提供风险保障,提高中国企业应对相应风险的能力。

  防控金融风险对保险行业而言,既是挑战,更是机遇。综合运用“三支柱”监管框架,管理好保险业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为未来保险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