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讯

国内保险人才短板亟待补齐

更新时间:2017-06-28 15:17
  随着国内保险业的蓬勃发展,对保险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尤其是一些创新型保险业务和产品的开发,更需要专业人士如精算师的加入。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国内保险教育和职业培训还不能很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现阶段不仅高层级专业人才总量不足,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也亟待进一步提高。

  人才短板制约商业养老险发展
  近日,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保监会副主席黄洪介绍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的若干意见》有关情况。在谈到目前国内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相对滞后时,黄洪坦言,当前制约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的三大短板之一就是人才。
  据了解,商业养老险产品的开发与运作,对保险公司要求较高。众所周知,商业养老保险的缴费和领取期限非常长,以一个22岁的大学毕业生为例,假如大学毕业之后就购买商业养老保险,若活到100岁,缴费和领取将达78年。现代基因技术的发展、医疗条件的改善,人的预期寿命会延长,这就意味着,在长达几十年、上百年的时间里,保险公司需要妥善运作商业养老保险,这里既要考虑长寿风险,又要考虑经济因素,包括汇率、利率、国债收益率以及死亡率等因素的变化。
  “一个市场,三年以内的变化,很容易分析其变化趋势,一旦超过十年、二十年,就要求很高的水平。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精算技术,是人身保险发展的核心技术。我国近年来虽然精算技术有长足进步,但与美国、英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黄洪指出。


  培养人才需多管齐下
  中国保险学会副秘书长冯占军在第四届“中国保险业人才培养研讨会”上表示,在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商业模式不断变革的年代,保险公司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既要维持和扩大传统业务的经营规模,又要深挖潜在市场需求,不断突破可保的技术边界,用创新方法为新型风险承保;既要不断优化现有的技术手段,又要充分挖掘金融科技的巨大潜能,在有效规避风险的同时,将大数据、云计算、车联网、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运用到保险经营管理中。在这样一个复杂、深奥而又令人激动的年代,如何培养复合型、高层级的经营管理人才无疑成为严峻挑战。
  冯占军表示,保险业是一个人才、知识密集型行业,对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要求很高,因此,构建高水平、高质量的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始终是行业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命题和基础性工作。尤其当前中国保险业已经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特殊发展阶段,对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针对促进我国保险人才培养体系进步和完善,冯占军提出几点建议:第一,组建权威的学科建设与发展研究课题组,对我国建设世界一流的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科进行深入研究。研究内容应包括课程体系、理论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等各个方面,拿出具有学科前瞻性、世界引领性的改革方案,推动我国的保险学历教育、基础教育实现一次脱胎换骨的变革。
  第二,整合业界培训资源和力量,搭建行业性的高水平、高质量的保险职业教育和培训平台。平台建设的内容应包括贯通学界和业界的高水平讲师队伍、基础性培训教材和各种学习资料在内的课程资料库、符合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和现实要求的培训项目及课程体系、与国外保险教育培训体系进行深度对接的畅通机制与渠道。
  第三,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格认证体系。权威的、具有国际影响的资格认证体系,是建设学习型行业、学习型组织的重要推动力量。建议在加强保险精算资格认证的基础上,充分借鉴英国皇家保险学会、澳新学会个人会员资格认证的经验,以中国保险学会推出个人注册会员资格认证为突破口,加快我国保险资格认证体系的发展,逐步打造属于中国自己权威的、具有国际影响的保险资格认证体系。

  经营商业养老保险专业性强,目前国内大学开设保险专业的不多,精算专业就更少。所以,呼吁大学能够开设更多的保险专业,尤其是精算专业,为保险业提供更多的人才,缓解国内精算人才紧缺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