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讯

艺术保险出路在哪

更新时间:2011-09-22 12:48

  随着国内艺术品保险需求的不断增长,围绕着艺术品保险的配套环节缺失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鉴定评估环节缺少具备主体资格的第三方机构;风险管控环节缺乏市场经验,没有数据支持;出险后,艺术品修复领域空白等都影响着国内的艺术品保险市场的发展。

  去年底,保监会与文化部联合发布《关于保险业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确定了3家试点公司及第一批11个试点险种,其中就包括艺术品综合保险。但记者了解到,尽管首批支持文化产业试点的保险公司曾力推过艺术品相关保险,但半年多来,该险种投保寥寥无几。直至7月28日,人保财险才与某金融公司签署了试点推出后的国内文化产业保险第一单艺术品综合保险,标的价值为1.2亿元。

  加强风险管理意识造成艺术品保险问津者寥寥的一个根本性原因是观念问题。达信(北京)保险经纪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魏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方面,目前不论国家级历史博物馆还是地方馆藏,都有些价值连城的"宝物"。但因风险管理意识薄弱,它们大多觉得没必要投保;另一方面,可能由于艺术品价值高,巨大的保费让客户望而却步。其实,投保艺术品保险是利用资本杠杆,以市场化的方式来转移风险。以此次一级文物受损为例,可以通过保险的保障功能来化解风险,并转移国家的财务负担。如果因为人为或自然原因致使珍贵文物等国家财产受损,其实也是对纳税人不负责的表现。”

  据魏钢介绍,在国外,艺术品在馆藏和展览过程中渗透着“信托”的理念,即艺术品的托管对象将充当“受托人”角色,他们具有强烈的风险意识,并严格履行受托人的责任。一般说,购买艺术品保险是最直接的风险管控手段。对此,魏钢建议国内有关部门或民间艺术收藏家进一步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加强风险管控手段,同时通过投保相关的保险来转移风险。

  完善防损服务链由于文物具有惟一性,标的很难确定价值,保险公司一般不轻易给其投保,主要原因是国内缺乏专业配套的防损服务链(或称完善的鉴定和定价体系),这造成保额难以确定并导致无法开展此项业务。

  苏黎世保险公司北京分公司商业险部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艺术品相关的评估评鉴、鉴定鉴价、艺术品修复等环节都存在空缺。作为一种特殊的财产损失保险,专业艺术品保险的建立有赖于各方面发展,其中包括培养专业艺术品核保、理赔及营销人员;建立具有国际公信力的艺术品鉴定及鉴价的专业人员或机构;培养各类艺术品的修复专家;成立专业包装、运输公司及仓储设备;提升收藏者对艺术品防损及购买艺术品保险的理解等。”

  针对如何缓解国内缺乏配套防损服务链的问题,苏黎世保险认为可以由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或经纪人来解决。在苏黎世、伦敦,就有一批专业的核保及防损工程师,对于高风险的业务或特殊的投保标的,进行风险鉴定,他们在安保系统、气温控制、运输、借出艺术品、估价等方面都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因此,加强保险专业人员与艺术品评估鉴定机构的沟通和合作也非常重要。

  “艺术品的保险费率很难界定。风险系数越大,保险公司在承保理赔过程中所需支付的费用就越多。国际上艺术品保险费率在1%左右。他们有完善的鉴定估值体系和信用机制,保险公司几乎对所有艺术作品做100%的保险。国内还做不到,已有的短期的艺术品运输险的保险费率很低,一般是千分之几,承保期在几天至几个月之间。同时国内相关机构对艺术品保险的反应也比较冷淡。”据彭矩华介绍,目前他们涉及的门类包括书画、陶瓷、紫砂壶等,“各门类的费率有所差异。比如在保管存放环节,玉器、紫砂壶的风险系数很低,器物多不怕水、耐高温,而书画存放对潮湿度和温度都有较高的要求。”

  对于艺术品保险而言,系统专业的风险管控手段,以及为投保人提供防损服务也是关键。“我们在分装、储存、展览过程中全程摄像监控,有不合规现象,专家会提出整改建议;对各环节的管理人员、保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在国外,从事艺术品保险业务的人员涵盖了艺术、鉴定评估、保存、运输及金融等领域,而国内艺术品保险的人才十分匮乏;对储存点我们会进行定期查看,签订保管协议,对保管地安全管理的隐患进行分析评估出具报告,对发生变化的风险隐患会提出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