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讯

解析金融衍生品的利于弊

更新时间:2017-08-27 02:03

  这次源于美国次贷衍生品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造成了百年一遇的金融动荡,并已危及到全球实体经济发展。如果说以前人们提到“衍生品”三个字,还用其是一把“双刃剑”来形容,那么在现在的形势下,可能大部分人会把衍生品看作“洪水猛兽”,唯恐避之而不及。可以预见,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各方人士都会对金融衍生品的功过是非进行反思,国内对于金融衍生品的发展也会有新的认识。

  不可否认,金融衍生品是保险资产进行套期保值的有效工具。保险公司参与金融衍生品关键在于,保险市场不能管理投资风险,而且在承保高频损失风险时自身不具备风险转移机制,所以无法有效规避保险经营和投资中面临的股价波动风险、利率风险、自然灾害风险等等,所以保险市场可以并且应该积极利用金融衍生品市场进行资产管理。

  据了解,当前全球最大的44家保险公司中,有43家在使用金融衍生品。另据瑞士再保险2009年的研究表明,美国25个最大的人寿保险公司里无一例外地都参与了各种各样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在25个最大的非寿险企业中13个参与了金融衍生品的交易,而且呈上升趋势,且交易呈现出“每笔交易量很大,但是交易频率比较低” 的特点,这也与保险公司作为长期投资者的特点是一致的。

  以目前情况来看,期货和期权是我国保险资产比较适合的投资对象。期货市场的建立是出于风险管理的需要,而保险市场最重要的功能也是风险管理,这两个市场有异曲同工之妙。有专家明确指出,我国去年4月16日推出的股指期货,将成为保险市场与期货市场对接的首选产品。

  至于期权,其本质上与保险合同有诸多类似之处。期权实质上是在金融领域中将权利和义务分开进行定价,使得权利的受让人在规定时间内对于是否进行交易,行使其权利,而义务方必须履行。很多保险合同都可以看成是一种期权。因此,保险公司利用相关期权合约进行反向操作,可以更加便捷地转移风险、稳定收益。

  此外,我国保险业投资收益的“有待提高”也让金融衍生品市场颇有吸引力。今年上半年,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5.3万亿元,其中银行存款占比33.5%,债券占比45.8%,证券投资基金和股票投资占比13.2%,距离规定的25%的比例上限相差11.8个百分点,实际相差金额达到6254亿元。保险资金实现资金运用收益1031.1亿元,平均收益率2.1%,保险投资收益率不高。倘若保险市场可以利用金融衍生品的避险功能来管理资金的投资风险,同时又能利用市场实现资金的流动性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的结合,获得高额而稳健的收益,那将是一个非常完美的局面。

  完美的背后也可能潜藏着风险,金融衍生品的风险同样不容小觑。金融衍生品交易不当、内部控制薄弱将导致巨大的风险,有的甚至是灾难性的。此外,金融监管不力也是造成金融衍生品风险的另一主要原因。

  例如,全球保险巨头AIG身陷次贷危机,顷刻间出现巨额资金缺口而走到破产边缘。究其原因,不是保险业务自身出了问题,而是其金融衍生品业务导致流动性黑洞,再加上监管的缺失,使市场的不规范行为没有得到及时纠正,风险累积最终引发危机。

  这种场内与场外相结合的机制结合了场内和场外市场的优点。相比场内市场,它费用低廉,合约规格非常灵活,交易双方在到期日、交割方式、履约担保、信息披露上有很大选择空间。相比场外市场,它透明度极大提高,有利于监管层及时了解市场未履约合约的头寸和执行情况,可以及时进行监管和干预,而且有结算公司做清算的保障,能够较好地防范履约风险。

  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我国未来发展一个交易所主导的衍生品柜台市场,作为纯粹场外市场的补充,是完全有可能的,这样的市场可以在发挥衍生品风险管理基本功能的同时,又尽量避免类似的大面积违约和流动性丧失。当然,这次美国次贷危机和由此带来的全球金融危机已经警示我们,在发展金融衍生品,特别是场外衍生品上,我们要慎之又慎,在没有强烈的市场需求和完善的监管体系前,与其大步前进,不如从场内衍生品开始,边走边看,边看边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