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的安全性怎么样
更新时间:2017-08-27 07:44
【摘要】市场上理财产品众多,投资者想要寻找一款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并非轻而易举,这时很多消费者就会选择银行理财产品。那么银行理财的安全性怎么样?
不少投资者认为银行理财产品跟银行存款一样,不会亏本,这种想法其实是存在误区的。一般来说,根据获取收益方式的不同,理财产品可划分为保证收益理财产品、非保证收益理财产品两大类。保证收益理财计划,是指商业银行按照约定条件向客户承诺支付固定收益,银行承担由此产生的投资风险,或银行按照约定条件向客户承诺支付最低收益并承担相关风险,其他投资收益由银行和客户按照合同约定分配,并共同承担相关投资风险的理财计划。保证收益的理财产品包括了固定收益理财产品和有最低收益的浮动收益理财产品。前者的收益到期为固定的,而后者到期后保证可以获得的仅是最低收益。非保证收益理财又可以分为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和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计划是指商业银行根据约定条件和实际投资收益情况向客户支付收益,并不保证客户本金安全的理财计划。非保本理财产品甚至有可能发生本金亏损。因此,投资者应该谨慎选择产品类型,银行理财产品不是绝对安全的。很多投资者往往把“预期最高收益”等同于其最终能够获得的收益。因此,在购买理财产品前一味追求预期收益指标,而在理财产品到期后,如果出现最终收益低于预期最高收益时,投资者便会觉得自己上当受骗了。
13年银行理财产品在众多理财中极力挣扎,为了揽储发行理财产品数量大幅上升,2013年共有181家银行发行了44817款银行理财产品,相比2012年数量增长近四成,由于中国有着强大的“购买力”,因此2014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将会再度提升。专家小组进行了一次调查,在购买过银行理财产品的受访者中了解到,比较容易受到误导的人群多为31-35岁之间,72%的受访者都受到银行不同程度的理财销售误导,从银行的类型来划分,国有银行误导现象比较严重,占32.1%,股份制银行其次,占20.6%,城市商业银行误导率达到19.1%,外资银行占17%,在此数据中,外资银行误导比例较小,并与去年基本持平,而其他银行针对理财产品误导情况不断上升,因此银行理财产品并不是那么可靠。
随着互联网高收益理财产品登上金融的舞台,银行的理财产品也开始推出各种高收益理财产品,很多投资者都认为银行说的预期收益就是实际收益,但是这只是市民的一厢情愿,据华夏泉盛统计显示,2013年银行理财产品实际收益大于预期收益的达到24500款,占总比例53%,实际收益小于预期收益的占19款,占比例0.04%,那么其余47%的空挡如何解释?业内人士表示银行理财产品纰漏不清晰应经成为隐患。
慧择提示:银行理财的安全性并非消费者所想的那样,消费者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经常会受到销售人员的误导,另外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也并非实际收益买很多消费者对此都存在误区,这也加大了银行理财产品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