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讯

保险业新方案通过

更新时间:2015-11-17 14:13
  【摘要】随着党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制定有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审议通过,这将意味着我国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当然保险业也不例外。传统保险太过死板,所以就要赋予其更多的内涵。
  清晰逻辑
  现代保险业存在的基础逻辑是基于“存量”展开的,希望通过保险制度,确保稳定,实现安宁,所以,“安心”是保险的基本和根本诉求。但不知什么时候,保险渐渐被更多地赋予了“增量”的属性,当“增量”的欲望被刺激并满足的时候,“心”就不再安了!更重要的问题是:保险行业自己的心,又在何处安放?!“十三五”首先要解决“正本清源”的事,保险不是不要财富管理,但它一定不是基于市场风险博弈的“增量”思维,否则,就可能与保险的初衷背道而驰,就势必迷失自我!现代保险实现的逻辑是:互助,包括基于分散的“他我”互助和基于跨期的“自我”互助。行业进化的基本逻辑是:效率,即实现互助的效率。因此,
  明确定位
  “十三五”我国社会面临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本质是从思想到制度的再结构。保险业面临着在“新常态”下的再定位。因为,有位才能有为。同时,定位不仅是行业自身视角,更要把保险放到社会改革、转型和发展的大背景下,思考行业的“再存在”问题。从“大定位”的视角看,不应仅限于“保险(行业)职能”,而是着眼社会改革和发展的管理功能。十八大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任务,同时,提出了要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保险具有天然的社会属性,同时,保险的市场性也是毋庸置疑的。因此,保险应当成为 “治理体系”的重要结构,并成为“治理能力”的现代要素。在未来社会转型和行政改革的过程中,保险应发挥好“两手”的作用,即针对社会管理,尤其是风险管理工作的存量,扮演好“接手”,同时,针对社会管理工作的增量,扮演好“助手”。做“非此即彼”的选择题思维是肯定没有出路的,因为,这种思维仍然是延续传统思维的路径,但面向未来,传统行业思维显然是狭隘的,跨界已成为不可逆的潮流。跨界的本质是突破“内”与“外”的认识,溶解和融合边界是基本形式,保险迫切需要基于大视野的跨界思维与行动,因为,不跨界,则被跨界。
  强化能力
  面向“十三五”,清晰逻辑固然重要,明确定位也很重要,但所有问题的解决,最终均归结并体现为能力问题,而能力更多地体现为反思、跨界、融合和创新能力。能力将更多地体现为对前沿科技的好奇、敏锐、捕捉、掌握和利用的能力。这无疑将重新定义传统保险业对于专业和能力的理解。从根本上讲,能力的背后是观念问题,解决观念问题要关注两个关键:一是真正以客户为中心。大多数企业均是将“以客户为中心”作为一种口号,而成功的企业是实实在在将其付诸行动。二是推动本质创新。本质创新的精神就在于“匪夷所思”,就是“异想天开”的。所以,培育包容和鼓励试错是创新文化(300336,股吧)的重要内涵。同时,“价值洼地”将成为创新的焦点,基于价值发现和实现的解构和重构是创新的实现手段,包括了数据视角和商业模式视角的解构与重构。能力将聚焦在满足社会和客户需求,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同时,能力将体现为实现集合和经营风险的效率。面向未来,一方面,互联网将从根本上改变集合可能和形式,改变知情权和选择权,催生相互保险2.0时代;另一方面,大数据将从根本上改变风险经营,再定义产品和定价,引发从“后定价”和“自定价”等模式。
  创新路径
  未来必然属于基于新技术创新应用的模式创新。其中有3个“新”,一是新技术,二是创新应用,三是模式创新,即新模式。未来的技术框架由两个“原动力”驱动,一个是洞察需求、服务社会,一个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技术框架有两个重要的理论基础,一个是量子理论和纳米技术,一个是云概念。在这两个基础的支撑下,有4个关键领域需要特别关注,“顶层”是平台化,“底层”是平台化后的大数据。“两翼”是认知科学和生命科学。同时,外围还有一系列技术,如互联网、移动互联、物联网、感应终端、搜索引擎、社交媒体、人工智能、定位技术、生物识别、分子医学、基因技术和遥感技术等等。未来的竞争力主要是由3个能力决定的,一个是洞察力,一个是结构力,一个是行动力。也就是从既有的结构中去洞察并发现一些价值洼地,然后,重新构造出一个新的商业模式,更重要的是能把这个新结构的模式,付诸行动。保险“十三五”不仅要解决自身的发展问题,更要为眼前的“稳增长”和未来的“新常态”做出历史性的贡献。而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和前提。从技术的角度看,核心是发挥好保险的“正外部性”作用;从文化的角度看,关键是理解并践行“成人达己”的理念。
  慧择提示:以上几点就是关于保险业未来发展得新局面,确实行业需要高瞻远瞩、脚踏实地,但同时也要注意理论研究。所以保险经营的总逻辑将从提高效率,实现普惠,让保险为社会创造福祉,为被保险人创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