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讯

飞机安全措施 各项安检最为重要

更新时间:2017-08-28 03:17
  【摘要】2014年对于全球民航来说,可谓是飞行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年。各个民航接二连三发生事故不说,飞机连续失事的原因至今都未能搞清楚。一次又一次和民用航空客运有关的不幸事件让人们产生恐慌,对飞机安全措施越来越重视。

  飞机安全措施:机场安检 重中之重
  实际上,自“9.11”事件发生后,全球几乎所有机场、航空公司都致力于强化航空安全措施。
  航空安全措施强化最突出的,是机场安检环节,其中又以美国为最严厉。
  美国自“9.11”后多次加强安检措施,目前已成为全球安检最严厉的民航体系。其措施包括自2002年1月18日起实施《航空运输安全法》,其中规定所有乘客的所有行李都要经过X光、开包、警犬和清单核对“四项检查”,此后又相继增加了乘客必须脱鞋检查、必须过透视仪,液体不得带上飞机等,2003年起授权机场安检人员可以根据察言观色判定“可疑对象”,并进行额外扫描和检查。
  美国的机场安保措施被许多有条件的国家所仿效,如英国、法国,都相继效仿美国,配备了透视仪等设备,实行“四项检查”和液体非托运不得带上飞机等规定。一些国家则采取了合乎本国安保需要的变通手段,如加拿大,在安检方面相对宽松,如不要求全部开包检查,而主要依靠X光检查。但对于数码产品的检查较严格,如手提电脑在登机安检时要全部进行裸机检查,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加拿大历史上很少受到劫机、炸机等行为的威胁,但在数码产品中夹带加拿大法律明文禁止的恋童癖等色情视频、图片问题则十分突出。加拿大飞机也不允许在手提行李中携带液体,但已过关后在免税店中购买的不受限制。自2011年起,加拿大开始试行“乘客行为观察计划”,即类似美国的以察言观色判明“可疑乘客”,并追加实施额外的、更细致的检查。
  有时候,航空公司会因对机场安检缺乏信任,而在登机口另设第二道安检。如法国航空公司飞往非洲许多国家的航班即是如此,乘客通过当地机场安检、抵达即将乘坐的飞机舷梯口时,会遭到法航单方面组织的、更全面严格的开包检查,否则一律不得登机。

  飞机安全措施:其余安检措施不容忽视
  机上行为方面, 2009年12月25日,美国发生西北航空公司253号班机未遂炸机事件,事后美国航空管理机构通过了一系列更严格的机上行为规范,包括禁止乘客在降落前1小时离座,在此期间不许起身活动,不许拿取随身行李,不许在腿上放置诸如枕头、手提电脑等任何物品等,由于此前已规定“起飞半小时之内不得离座”,因此航时小于90分钟的航班,事实上等于不允许乘客起身。美国航空法规定,如果乘客在机舱内的行为被认为危及航班和其它乘客安全,机长有权采取包括强行制止、约束和紧急降落在内的应急安全措施,如果认定乘客威胁机组安全,机长有权使用武器。违反规定的乘客很可能被以“危害公共安全”罪名起诉,并处以罚款,甚至判刑。
  加拿大由联邦运输安全委员会TSB负责规范航空运输安全行为,如果认定乘客在机舱内的行为危及航空器安全,并扰乱公共秩序,机长有权采取强制措施,并在认为需要时积极降落,肇事乘客会被追责或起诉,理论上最高可获判无期徒刑。
  客机是处于特殊状态的公共交通设备,个别乘客的不当行为很可能导致机毁人亡的意外发生,从而威胁到机组人员和全体乘客的人身安全,因此根据相关规范和国际惯例,当机长觉得出现“异常状态”且有必要时,可选择中止继续执行既定航班任务,并在就近机场备降。2011年6月,一架自墨尔本飞往惠灵顿的客机上,一名50多岁澳大利亚乘客醉酒后殴打他人,迫使客机回航; 2009年印度航空一架客机上,一名女乘客怀疑机组人员对她进行性骚扰,于是对飞行员大打出手,迫使飞机紧急备降。
  中国人印象最深的,是2012年9月2日,瑞士航空自苏黎世飞往北京的LX196航班起飞6小时后,坐在第33排的一名57岁男乘客因抱怨前排27岁(一说29岁)男乘客(两人均中国籍)座椅背未放直,影响其用餐,与之发生口角并率先动手打人,前排乘客也随即反击,两人在客机过道滚打作一团,机组人员、乘客屡次劝解未果后,不得不强行将二人制服,并将一直试图继续动手的年长者绑住送到机尾看管,该乘客在此后一小时时间里不断发出尖叫,最终机长在广播道歉后选择回航苏黎世,并将二人交给警方。两名肇事者最终被判处拘留90天和罚金,同时承担全部诉讼费用,而根据瑞士法律规定,运输过程中扰乱社会秩序,最高刑罚为3年有期徒刑。事实上根据当时欧洲媒体的报道,类似的处置在瑞航历史上已是第五次。
  飞机发生事故后,许多国家的航空管理部门都会针对事故机型,以“建议”形式要求各航空公司检查同类机型的同一隐患部位,并对问题部件加以更换,从而确保安全。一些大型航空公司则会采取比航空管理部门更严格的措施,如2009年7月31日,美国航空公司就为了区区一道来路不明的机身刮痕,停飞了旗下所有波音-737,看看是否足以导致事故的重大设计隐患。值得一提的是,该隐患并非事故后发现,而是例行检修后在维修日志中发现,停飞检查的同时,美航还主动通知了联邦航空局。这种做法有效地减少了事故隐患,降低了航空事故发生率。

  飞机安全措施:问题依然不少
  尽管各国对航空安全越来越重视,但问题依然不少。
  今年3月11日,阿联酋《国民报》曾撰文表示,诸如MH370失联这样的事件,正动摇人们对民航安全的信心。
  文章指出,“9.11”事件发生后,各国政府安保部门高度紧张,曾绞尽脑汁地加强安检措施,如在机场设置让乘客隐私毕露的透视检查设备,禁止旅客携带任何液体登机,在某些国家,甚至风声鹤唳到连鞋底都要被脱下仔细检查一番。
  大多数情况下,乘客们一边抱怨,一边忍耐着这些以“加强安全”为口实,不断增加的麻烦,并自我安慰“这是为了确保自己平安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越来越发现,付出如此不便的代价后,自己的航空旅行并未变得更加安全,因为每次安全隐患的发生,原因几乎都各不相同,有时是一些临时起意的狂热分子歇斯底里,使用的不过是可轻松通过安检的就便器材,有时是经过严格训练的职业杀手,再严格的安检他们也有很大几率闯关成功,还有些时候,安全的隐患不是外来的破坏者,而是客机自身的问题,或航空公司、管制部门的失误。即以此次MH370“失联”事件为例,人们固然可以指责机场安检的漏洞,如不该将持假护照者放进机舱,但即便这一环节加强安检,其它环节的漏洞也可能构成致命隐患,如机组人员对条例规则的漠视,马航对客机疲劳痕迹和相关安全提示的无动于衷,空管部门在“失联”后的表现,等等,这些漏洞,都不是加强安检所能堵塞的。
  一些评论家表示,这种情况并非仅在MH370事件中存在,而是普遍存在,甚至号称最严格的美国也不例外,如西北航未遂炸机事件,肇事者、尼日利亚人阿布杜穆塔拉布早有前科,却莫名其妙被“黑名单”漏过而顺利登机,江海松事件中,机场安检人员的“脱岗”是“越界送别”得逞的关键,且江本人5天后才被查获,倘江真的是一名恐怖分子,后果不堪设想。
  《澳大利亚人报》文章指出,对于机场安检措施的加强,人们的态度是微妙且善变的。在感受到航空危险的接近、认为加强机场安检有助于提高自己旅行安全系数时,人们普遍对安检措施持容忍态度;但当危险似乎远离、人们对安全问题开始淡漠后,安全检查强化措施的种种不便,就会被人们重新发现,并提出许多批评。澳大利亚近年来就有不少名人和社会团体,就澳大利亚民航安全局CASA所实施的《澳大利亚航空安全检查法规》ASRR提出批评、修改意见,甚至直接把CASA告上法庭,理由是“部分安检措施损害公民隐私并缺乏透明度,和民主国家形象不符”,入境“黑名单”的存在和保密,也引来许多激烈的反对声,但一旦重大恶性事件发生,舆情又会随即发生180°转弯。

  慧择提示:加强飞机安全措施到底该从何处下手?航空安全没有绝对的保证,除了航空公司需要定期对飞机检查、保养和维修之外,还需要当地治安机构的配合。航空安全另一个重要因素还在于对乘客护照的检查,定期更新国际刑警组织“丢失或被盗旅行证件数据库”等。增强人们对航空安全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