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讯

厄尔尼诺影响已发生 农产品成为焦点

更新时间:2015-09-09 11:10
  【摘要】农产品成为近期的市场焦点:不仅是农贸市场,还有华尔街。从全球许多国家的天气状况看,厄尔尼诺的影响已经在发生,只是厄尔尼诺对市场的利多影响可能被更多利空因素所掩盖,或许在年底,厄尔尼诺的作用将在品种中逐一得到体现。

  8月以来,在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菜市场上,许多市民发现菜价大涨,圆茄变成“元宝”,黄瓜变成“金瓜”,连白菜都不是“白菜价”了,本来想再等等,后来发现如果这样想就没有吃的机会了。

  同样是进入8月,在波云诡谲的大宗商品市场上,许多交易员信心满满地将头寸押注于做多农产品价格,因为卫星图像表明美国农产品减产“几成定局”。不过,静待美国农业部(USDA)报告“权威”指引的多头们,不仅没有迎来压垮空头的“最后一根稻草”,甚至在USDA月度报告的“历史最大偏离”中损失惨重。

  为何农产品市场让大妈和交易员都大跌眼镜,到底是因为USDA的阴晴不定、“水深莫测”,还是厄尔尼诺“李小龙”的调皮“搅局”?

  农产品:让农贸市场和华尔街都大跌眼镜
  “这圆茄贵得像元宝了啊!”8月中旬,在北京一家农贸市场,市民吴小姐告诉记者,最近的圆茄价格让她大为震惊,“7月份一斤还不到1块钱呢,没几天工夫就涨到2块钱了,还是等便宜了再吃吧。”
  不过,吴小姐发现,如果都等便宜了再吃,好多菜都不用吃了。进入8月,多种蔬菜价格大幅上涨。例如与7月底的价格相比,架豆一斤涨了一块五,小白菜价格翻番了,黄瓜更是摇身一变成“金瓜”。
  数据显示,8月7日,新发地市场蔬菜的加权平均价是2.60元/公斤,比7月31日的2.38元/公斤上涨9.24%;比去年同期的1.61元/公斤上涨61.49%,周环比明显上涨,年同比涨幅更是惊人。
  蔬菜价格上涨,也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中得到反映。8月9日,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鲜菜价格同比上涨了10.5%,涨幅直追本轮“领跑”CPI的猪肉价格。
  8月以来,诸多交易员将头寸押注于做多农产品价格,因为前期的卫星图像数据纷纷指向美国农产品减产“几成定局”。当时,卫星传回的日常红外图像表明,美国中西部地区6月至7月初的降水过于丰沛,这将导致玉米(1991, -16.00, -0.80%)和大豆(4216, -76.00, -1.77%)的产量下降。
  多数相关机构也一致认可今年美国农产品面临的减产压力。据外电报道,提供农业卫星遥感数据分析服务的Descartes Labs公司根据卫星图预计,美国今年的玉米产量将为133.4亿蒲式耳,较去年下滑6.4%,低于美国农业部上个月预计的135.3亿蒲式耳。Los Alamos公司预计,美国玉米单产将为每英亩164.9蒲式耳,低于上个月168蒲式耳的预期,同样低于美国农业部上个月166.8蒲式耳的预期。
  8月12日是USDA报告公布的日期。“大决战”前的交易员们信心满满地等待这一最为“权威”的报告给出减产的结论,给奄奄一息的空头压下“最后一根稻草”。
  不过,当天美国农业部报告一出,多头交易员们抓狂了。USDA在8月世界农业供需报告(WASDE)中非常意外地上调了农产品产量预估,且预期值超过了市场预测:预计2015/2016年度美国玉米产量将为136.86亿蒲式耳,创历史第三高,单产达到每英亩168.8蒲式耳;预计2015/2016年度美国大豆产量将为39.16亿蒲式耳,高于7月份预测的38.85亿蒲式耳,低于上年的39.69亿蒲式耳。
  “这一结果不仅远低于多数机构的预测,并接近市场预测低端。此次USDA报告是美国农业部月度公布报告历史上(美国农业部报告预估和市场平均预估之间)最大的偏离,这几乎是不争的事实。”业内人士说。
  这一“当头棒”给资本市场带来了大震荡。当天,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玉米市场交投最活跃的12月合约收于每蒲式耳3.68美元,比前一交易日下跌19.5美分,跌幅为5.03%;小麦9月合约收于每蒲式耳4.9225美元,比前一交易日下跌15美分,跌幅为2.96%;大豆11月合约收于每蒲式耳9.1美元,比前一交易日下跌61.5美分,跌幅为6.33%。
  国内期货市场同样急速下滑,豆粕现货也跟盘大幅下调,主要沿海港口地区豆粕价格下调至2700-2800元/吨,跌幅在30-100元/吨,多头损失惨重。
  然而,疾风骤雨之后,又有机构对USDA的报告提出“质疑”。消息显示,农业咨询服务机构Pro Farmer随后公布的报告指出,美国玉米和大豆的产出潜力没有USDA最近一次报告所说得那么高。
  于是,扑朔迷离之际,市场将等待USDA在9月11日发布的新一期作物供需报告,一场新的多空轮回可能又开始了。

  始作俑者:“阴晴不定”的USDA报告
  “美国农业部预测与卫星图像背离,这在我的记忆里已经出现不止一两次了。”业内人士指出,USDA报告“水深”难测,对期货价格影响的案例不在少数。
  其中,最让我国农户和企业刻骨铭心的,莫过于2003-2004年发生的“大豆危机”事件。
  中国是全球大豆超级买家,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大豆进口量已高达5838万吨,金额更是高达2177.42亿元。可是,巨大的需求非但没有增加大豆定价的砝码,反倒使中国陷入受制于人的尴尬境地。
  此前,业内专家就曾表示,美国农业部利用其发布的各种报告,指挥全球大豆等农产品贸易的定价。“大豆危机”使中国大量油脂加工企业被以美国跨国粮商为首的粮商收购,当时国内有一些声音就对美国农业部报告的公信力表示怀疑。
  不过,对于近期卫星图像和USDA报告的分歧,也有分析人士认为,USDA的月度报告数据发布,还是具有相当的科学性和规律性的,基本都是上月底之前的调研数据,或者仅仅是数据预估的调整,无论卫星预测农产品产量的准确性如何,USDA月度报告的权威性应该不会受到明显的影响。
  南华期货分析师傅小燕就表示,2015年,大豆在播种期、开花期以及结荚期降雨量都超出最近五年均值,不断有分析将此次降雨量充沛的事实作为利多依据来炒作。不过,从开花和结荚的进度看,前期的降雨并没有大幅度影响大豆的生长,所以降雨超出往年的利多因素已经被过度炒作了。
  卓创资讯分析师卢宁也认为,从二者数据来源看,USDA主要依靠规范化的人为调查程序获得数据,而卫星更侧重于遥感技术数据。受数据来源不同,最终得出结论也将存在一定差异。“从目前的市场地位看,美农数据影响更大。”

  挥之不去的搅局者:厄尔尼诺“李小龙”
  对农产品市场而言,未来最大“搅局者”可能并非USDA报告,或者卫星图像的预测,而是挥之不去的厄尔尼诺。
  “今年的厄尔尼诺现象或为65年来最强,很可能持续至明年3月份。”最近,美国科学家发出预测。美国海洋与大气管理局甚至在一篇日志中,把今年的厄尔尼诺取名为“李小龙”,以形容它的来势凶猛。
  根据报道,美国海洋与大气管理局气候预测中心副主任迈克·哈尔珀特表示,全球气象学界已经普遍预计,今年3月开始的这次厄尔尼诺现象可能持续一年,而美方的最新预测则认为,这次厄尔尼诺现象可能使太平洋增温“达到或超过2摄氏度”。
  在不同地区,厄尔尼诺的影响可谓“冰火两重天”。一般而言,厄尔尼诺会导致太平洋西北地区及俄勒河流域冬季气温反常偏高,天气干燥,同时又会致使南部地区出现反常暴雨。在厄尔尼诺年,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南亚次大陆和巴西东北部可能出现干旱,而从赤道中太平洋到南美西岸则多雨,在北美地区则是有利于大平洋的降水。对于农产品而言,厄尔尼诺可谓是一只“黑天鹅”。
  从历史经验看,厄尔尼诺发生时,农产品首当其冲,特别是咖啡、可可受影响明显,其次是白糖、橡胶和小麦、玉米等。
  民生证券在此前的研究报告中曾表示,从全球市场来看,厄尔尼诺发生年份全球小麦有明显的减产迹象。根据统计,2002年,2010年,2012年小麦总产量分别比厄尔尼诺发生前正常年份产量下降4.88%,5.0%,5.40%。
  卢宁认为,从历史数据看,厄尔尼诺给美洲地区带来大量的降雨,在一定程度上利于大豆的生长,从而加大全球大豆丰产预期。根据历史数据统计,厄尔尼诺发生的年份大豆产量平均提高2.1%-5.4%。就国内市场而言,厄尔尼诺天气造成“南涝北旱”的影响,东北大[微博]豆生长略受影响。
  不过,厄尔尼诺的影响并不简单。据报道,厄尔尼诺目前对亚洲的影响并不一致。比如印度的降雨还低于长年水平;泰国大米出口商协会上月才下调了预期大米出口量,但上月该国的降雨又缓和了干旱的影响。
  一家现货贸易负责人刘亮指出,目前来看,强劲的厄尔尼诺并没有对农产品的产量构成实质性影响。后期如果巴西和东南亚降水真的如期变化,那棕榈油及其他油脂和白糖价格可能有较大的上涨想象空间。
  “厄尔尼诺现象给天气模式带来的急剧变化会对大宗商品造成严重破坏。”管理近10亿美元资产的Capital Innovations首席投资官Michael Underhill如此说。

  慧择提示:近期的农产品价格变动,不仅让农贸市场上的市民们困惑,更是让资本市场上的农产品交易员们大跌眼镜。总体来看,投资者难以轻易判断厄尔尼诺对农产品价格产生的影响有多强大,难以预计它会不会足以抵消宏观经济趋势对大宗商品价格带来的下行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