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30年:从一家独大到百家争鸣
更新时间:2017-08-28 02:07
马明哲曾回忆说,当年整个商业保险市场刚起步,人们连保险都不了解,甚至不少人不知保险为何物,以为是卖保险箱的。而相当一部分法人单位,甚至无法接受"国内竟有两家保险公司"的局面
保险,已润物无声地渗入到金融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当初中国人保一家独大,到目前百家争鸣,走过了不到30年的时间。
从1980年的4.6亿保费,到2006年的5641亿元,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保费收入翻了竟一千多倍。2006年底,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4.4%,高于GDP增速3.7个百分点。
从1979年恢复保险业,到目前的高速发展,中国保险业走过了"1979年复业-1996年首次扩容-2004年再次扩容-2005年全面开放-2006年'国十条'出台"的历程。
上世纪80年代:老人保、新对手
回首中国保险发展史,会赫然发现,在其短短的历程中,曾有20年的空白期。1958年12月,全国财政会议宣布,除涉外保险业务外,将全面停办国内保险业务。当时仅有的一家保险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即"老人保")旋即退出金融舞台,二十年岁月蹉跎而过。
1979年2月,春寒料峭,中国人民银行全国分行行长会议作出恢复国内保险业务的重大决策,当年11月,全国保险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停办20多年的国内保险业务就此复业。
时针很快转到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新风,也让复业不久的保险业充满革新的躁动。1986年,当时年仅30岁的马明哲一句"100年后我们重操旧业(1875年国内曾设有保险招商局)好不好",成立一家新保险公司的蓝图就这样悄然成形。当年,设立一家名为"平安保险"公司的申请报告,递至中国人民银行领导的案前。
1988年4月27日,国内首家股份制保险公司深圳平安保险公司在深圳挂牌开业,办公地仅有600平方米。
平安的出现,不仅打破了由老人保一统天下的保险业格局,也给当时的人们带来思想观念的巨大冲击。平安保险董事长马明哲曾在平安金融学院讲话时回忆说,当年整个商业保险市场刚起步,人们连保险都不了解,甚至不少人不知保险为何物,以为是卖保险箱的。而相当一部分法人单位,甚至无法接受"国内竟有两家保险公司"的局面。
上世纪90年代:百花齐放
1992年邓小平南巡后,银行、证券、信托等成为活跃的力量。然而,保险领域却很平静。
在1995年《保险法》出台之前,当时市场上仅有老人保、平安以及在交通银行保险业务部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三家中资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AIG)成立的美亚保险和友邦保险以及日本东京海外火灾保险等三家外资保险公司。
直到1996年,中国保险业才迎来首轮扩容。泰康人寿、新华人寿、华泰财险、永安保险和华安保险,同批筹建成立。国内首家中外合资寿险公司--中宏保险也于同年成立。
而作为保险业对外开放最早发端地的上海,开始活跃着越来越多的外资保险公司的身影。
随着保险主体的增多,如何进行有效的监管,也被提上日程。1995年6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出台。1998年11月18日,中国保监会正式成立,结束了一直由央行代管保险业的局面。
根据《保险法》的规定,保险业须产寿险分营。1999年3月,老人保旗下的中保人寿保险公司更名为中国人寿(62.41,4.02,6.88%)保险公司,中保财产保险公司更名为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即后来中国人寿和中国人保的前身。太平洋保险也分拆为太平洋保险(集团)、太平洋财险和太平洋寿险"一拖二"的格局。
21世纪:巨头们的"金控梦"
进入二十世纪以来,保险业开始加速发展,更多的保险主体进入市场,竞争变得日益激烈。一方面,出现了一批专业保险公司细分市场,另一方面,集团化、大型化和全能化也正在成为保险巨头们的发展愿景,综合经营的步伐渐行渐近。
2006年6月,一部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文件《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又称"国十条"或23号文)正式发布,打开了保险业谋求大发展的政策之路。
"国十条"规定,支持具备条件的保险公司通过重组、并购等方式,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保险控股(集团)公司,稳步推进保险公司综合经营试点,探索保险业与银行业、证券业更广领域和更深层次的合作,提供多元化和综合性的金融保险服务。
在2007年全国保险工作会议上,保监会主席吴定富提出,要探索保险机构投资商业银行、基金公司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支持保险资金参与商业银行的改制上市。
中国人寿、平安保险、中国人保几大保险巨头,纷纷谋动综合经营布局,并各自提出不同的金控模式。
中国人保2002年股份制改造后成立了中国人保控股公司,建立人保财险、人保资产管理公司、人保健康险、人保寿险、保险经纪的"一拖五"的格局。
中国人寿则于2003年重组改制后成立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下设中国人寿保险股份公司、中国人寿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人寿保险(海外)股份公司、国寿投资管理公司等子公司,形成保险业、金融服务业和保险关联产业等三大产业集群。
从去年以来,中国人寿在银、证等领域强力出击,参股中信证券,先后投资九家银行,洽购中诚信托,并在基金领域寻求机会。
平安保险则走得更远。早在1993年,马明哲就在平安内部提出走综合金融集团的发展道路,认为以保险为核心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才是中国保险业未来组织模式的发展方向。
与此同时,很多大型跨国金融集团,正通过分别准入的形式,同时涉足银行、保险和证券业,其集团化经营的合力优势正在显现,并对国内保险巨头们形成一定的竞争。
财富30年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保险业驶入快车道,保费收入以每年两位数的速度增长着。与此同时,保险资产也从2000年的3291亿元,增长至2006年的19731亿元。曾经弱小的保险机构,如今已壮大成坐拥千亿资产的资金大鳄。特别是占据半壁江山的中国人寿,目前已成为最大的机构投资者之一。
保费和资金运用是保险业的两大"轮子",随着保险资金投资渠道的逐渐拓宽,资金运用这只"轮子"也日益强大。2004年以来,保险资金获准"入市"、"出海"、间接投资基础设施、银行股权等领域,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也逐年提升。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底,保险资金运用余额17785.39亿元,同比增长26.2%,投资收益955.33亿元,平均投资收益率5.82%,创近三年来的新高。
现代意义的保险,已不仅仅提供风险补偿,更在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保险业已经进入发展新时期,新的春天正在到来。
Related花絮
"找锅下米",保险资金投资A股
现在允许保险资金进入A股市场了,保险资金也被有效"激活"了。《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已留下了相关空间。
截止到6月末保险资产的规模和资金运用的余额分别是,保险资产为25334亿元,资金运用的余额为23074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20.24%和18.45%。其中固定收益类的资产占比达到了77.82%,权益类资产占比达到了19.47%,其他投资占到了2.71%,实现资金运用收益1374亿元,同比增长2.6倍。保险资金运用结构进一步调整,主要表现为股票(股权)投资占比上升,银行存款和债券投资占比下降。
扩大开放
截止到今年的6月底,共有15个国家和地区45家保险公司,其中有两家是在筹建,在华设立了128个营业机构。1~6月外资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已经达到162.75亿元人民币,市场的份额为4.38%,其中外资寿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149.98亿元人民币,在全国寿险份额已经达到了5.9%,外资非寿险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12.77亿元,占全国非寿险市场的1.13%。
截至今年6月底共有中资保险公司56家,保险集团和控股公司8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9家,共有来自15个国家及地区的45家保险公司在华设立了128个营业机构。
西部成保险财富增长新势力
西部地区原保险保费收入增长26%,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中、东部地区原保险保费收入增速分别为19.6%和19.9%。22个省市原保险保费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农业保险,靠天靠地还要靠保险
农民也有权利享受保险。近年来,农业保险业务快速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取得突破。今年1~6月,全国农业险原保险保费收入10.8亿元,同比增长1.2倍。
通过国家财政支持,在吉林、内蒙古等6省区开展了5种主要农产品的农业保险试点,还开展了母猪保险试点工作。比如说,浙江开展了农房保险试点,而且覆盖面已经达到了96.1%,保险金额已经达到了2026.11亿元,到目前为止已经有1925户农民获得了赔偿,赔偿的总金额已经达到了1545.4万元;海南也启动了农业保险试点,地方财政针对橡胶、香蕉、生猪等6个险种提供了50%的保费补贴。
个性保险,今天你保了吗?
保险公司用心良苦,瞄准了个人经济活动,现如今,险种也不仅仅局限于寿险、车险、人身意外险等,个性保险已经覆盖到了各个领域。
"经营管理人员意外伤害综合保险"、"绑架及勒索保险"、"信用卡失窃险"、"养犬人责任险"、"酒后驾车险"、"婚姻险"、"家佣险",尽管这些个性保险的销量不比传统的保险品种,但这不能不说是保险市场越来越成熟的一个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