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里泯然众人的明星基金经理
更新时间:2015-06-08 10:32
【摘要】很多人开始弃公募投向私募基金,为的是能够有个更好的发展,而当他进入私募以后才发现,当失去了原有的支持以后,所有的一切都要重头再来,而他们也从过去的明星基金经理变成了一个“新人”。
一旦投奔私募群体,如果没有骄人的业绩,往往用不了多久,明星基金经理当初的成就会被市场渐渐遗忘,产品募集会变得越来越难。有数据显示,约有九成私募仍然挣扎在生死线之下.
私募产品被“秒杀”的消息去年以来屡屡见诸媒体,但事实上,除了少数明星基金经理外,募资仍是横在私募面前的首要难题。即使在沪指从2000点上涨到3800点的火热背景中,也仍然有近70%的私募没有新发行一单产品。
2014年7月份之后,大盘如脱缰野马般从2000点直奔3000点之上,市场情绪高涨,私募群体也意识到发行产品的良机已到,但如果没有光环加身或者不俗的业绩,产品发行并不容易。老王是2009年那波小牛市后从公募“奔私”的,当初投奔私募也是因为业绩不俗,但在资本市场这个“名利场”中,光环只能在下海最初被资本市场关注,数年之后老王当初的明星基金经理光环已经失色,新产品即使在大牛市中依然面临难产。
公募显然有着更好的成名机制,公募基金的业绩关乎千千万万个中小投资者利益,一直是媒体报道的焦点,无论是“一哥”王亚伟还是“一姐”王茹远,均成名于公募时代,受到媒体热捧。“公募基金由于过去打造了庞大的投资者群体,有很好的成名机制,很容易做出名气来。”蒋国云说。一旦投奔私募群体,如果没有骄人的业绩,往往用不了多久,明星基金经理当初的成就会被市场渐渐遗忘。
明星投资经理转投私募,首发的两只产品一般都能很快成立,因为有昔日的客户认可,但如果没有持续出众的业绩,产品募集会变得越来越难。老王在过去的四年中,已经发行了3只产品,管理规模也有4亿元左右,勉强支撑公司运作,他急于在本轮上涨中将资金管理规模拉过生死线。但是当老王带着职业的微笑,从去年年初开始就穿梭在各个渠道间,在多方奔走之后,老王无奈地发现募资并不那么容易。
“与当年一样,资本市场"新贵"们总是得到很多资金追逐,而我们这些过往成绩不差但也不特别突出的昔日明星并没有太多人理会。”老王无奈地说,银行资金是私募做大的最有效渠道,但严格的标准使得能够进入银行“白名单”者寥寥无几,而券商渠道则由于被过分挖掘,在过往多年中,几乎所有的券商营业部都被私募产品狂轰滥炸过,过分的营销导致券商渠道募资效果一般,自有客户则能加入的已经加入,尽管大盘一路向好,但新产品却乏人问津。
为了做大规模,老王最后不得不选择用昂贵的公司股权来换取土豪加盟。其实老王的例子并不鲜见,根据格上理财统计,2014年成功发行新产品的私募也仅占到私募家数的34%,大部分私募并没有在这轮上涨中获得渴望已久的资金支持。
约有九成私募仍然挣扎在生死线之下。10亿元是私募的生死线,当产品规模达到生死线之上,意味着即使不靠业绩提成,管理费也可以与支出相平衡。据格上理财统计,在目前发行过基金的1714家阳光私募管理人中,管理资产规模低于10亿元的共有1573家,占比超过90%。
慧择提示:从那些公募奔私的人员身上,我们也可以得出一些道理,那就是做事一定要三思而后行,要充分考虑到做每一件事的后果,为自己的行为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