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
险企取得巨大的发展后,各大险企纷纷走出国门谋求发展,在未来,中国险企将会成为全球
不动资产投资的生力军。
中国险企正在成为全球不动产投资的生力军。
2013年7月,中国平安买下英国伦敦劳合社大厦;2014年6月,中国人寿联合卡塔尔控股买下英国伦敦10 Upper Bank Street大楼90%的股权;2014年10月,
安邦保险收购纽约华尔道夫酒店大楼;2014年11月,
阳光保险收购澳大利亚悉尼喜来登公园酒店;2015年1月,中国平安旗下子公司平安人寿买下伦敦地标建筑Tower Place大厦;2015年2月,阳光保险购买了位于美国纽约曼哈顿的酒店Baccarat;近日,中国人寿、中国平安、铁狮门(TishmanSpeyer)联合收购位于美国波士顿的一处不动产项目……险企海外投资的步伐明显加快。
保险资金“走出去”来自于行业的强烈需求,保险资产国际化配置是避免系统性风险的必然选择。以日本为例,90年代初期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后,股市从1989年最高38957点大幅下降,时间长达25年,迄今仅为14763点;日本城市商业土地价格指数从1991年的195.5点持续下跌到2013年的44.6点;10年期国债收益率自90年代中期以来始终处于2%以下的超低水平。多种类别资产投资收益的全线下跌,使得日本保险业出现了严重的破产危机。1997年4月至2000年10月,平均历史达91年、总资产达到10.4万亿日元的日产生命、东邦生命、第百生命、大正生命和千代田生命均破产。当一国经济陷入低迷,很可能各类资产在较长时间内都无法提供较高绝对收益,从而导致保险业发生系统性危机。
而通常来讲保险公司负债久期长达20年至30年,但是国内资产久期短、金融市场品种相对单一,国内投资往往有期限错配情况。因此,保险资产“走出去”是由保险行业投资特性所决定的。而不动产行业具有资产久期相对较长、收益稳定、投资管理简单易复制等特点,符合保险资金的投资需求。相比其他地产项目,写字楼和酒店这两类项目的投资收益较稳定,同时又与保险机构的负债相匹配,收益率普遍超过了10%。因此,上述险企在全球的不动产投资无一例外投向了写字楼和酒店。
险企“走出去”亦来自国家的鼓励与支持。去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鼓励中资保险公司尝试多形式、多渠道"走出去"”;2012年,保监会印发了《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其中规定保险资金境外投资可选择部分国家或者地区直接投资不动产,限于包括澳大利亚、英国、美国等在内的发达市场主要城市的核心地段,且具有稳定收益的成熟商业和办公不动产。不过,虽然那时政策环境利好,但险企并没有一拥而上,而是审慎地挑选项目,直到近期才开始进入实质。
目前看来,中国险企的不动产投资能力尚可。据了解,2013年劳合社大楼的整体租金约为每年2400万英镑,整体租金收益率约为9%,净租金收益率约为6%,而近一年来,劳合社大楼的资产价格也已经出现了相当的涨幅。中国人寿购入的10 Upper Bank Street,以年租金收入4435万英镑估算,8.33亿英镑大楼年回报率也达到大约5%的水平。安邦保险收购华尔道夫酒店,虽然以每间客房成交单价高达130万美元位列美国酒店行业最高成交纪录,但分析师预期“酒店收购后大规模翻修将提升盈利能力”。
不过,目前已完成的交易或许仅仅是中国险企海外不动产投资的序曲。随着险资“走出去”政策的不断放松,投资规模不断扩大,险资将不会仅仅聚焦于海外不动产行业。届时,险企将接受更为严苛的投资能力和风控能力等考验。
正如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所言:“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趋势的快速发展,
中国保险资产"走出去"进行国际化配置是大势所趋,但要注意吸取国际经验教训,稳健审慎、量力而行,切不可头脑发热、一哄而上。”当然,风险防范能力的提升离不开经验教训的积累。鉴于目前中国保险业、甚至中国各行业的境外不动产投资案例并不丰富,可供参考的经验就更加匮乏,监管层再度从“后端”着手,保监会不久前印发《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信息披露准则第2号:风险责任人》明确将境外投资责任落实到个人,即“保险公司开展境外投资等资金运用活动,应当公开披露风险责任人的相关信息”。
慧择提示:险企的大发展不能只局限在国内,国外会是一个更好地展露拳脚的地方,而险企如今的发展趋势已预示着它将会成为未来的全球不动产投资生力军,这不仅仅对险企自身而言是好的发展,对于国家而言也是一个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