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讯

保险业在“三农”领域成效显著

更新时间:2017-08-27 06:52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提升,人均收入显著提升。为促进农村经济更快发展,保险业在“三农”领域上需要充分发挥更大的作用。

  农村经济发展离不开“三驾马车”:一是号称“加速器”的农业科技的进步与运用,二是所谓“润滑剂”的农村金融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三是被视为农业发展“稳定器”的农业保险机制的完善与运用。“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这一既振奋人心又靓丽十足的提法,一夜之间传遍了大江南北。2014年,“三农”发展亮点频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9.2%,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232万人,6600多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345万亩,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3万公里;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连续两年增长10%以上。

  对比政府工作报告披露的这一组数据,保险业同样在“三农”领域提交了一份来之不易的成绩单:2014年,我国农业保险承担风险保障1.7万亿元,同比增长19.6%;向3500万受灾农户支付赔款214.6亿元,同比增长2.9%;财政补贴的农业保险险种和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承保主要农作物突破15亿亩,占全国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的61.6%;承保森林面积24.7亿亩,覆盖率超过85%;诸如海产品养殖保险等符合地方实际的创新型农业保险产品,在2014年正式出炉。

  细心的人们同时发现,随着国家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改革,很多地区近年来出现农民工回归农村的返乡热潮。这一“回流”现象,既源自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持续升级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低梯度中西部地区的转移策略,也源自各地旨在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鼓励性政策陆续出台,诸如在用地、收费、信息、工商登记、纳税服务等方面降低门槛,落实小额担保贷款及财政贴息优惠,鼓励返乡农民工投身于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多年来,农村地区早已出现大量老人、儿童留守农村的现象,如此人口社会结构状况造成了农村经济的衰落。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团看来,未来五到十年,中国将掀起一股返乡高潮。其理由在于:随着第一批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年岁渐长,这最早一批“候鸟”回归家乡的意愿正逐步增强;而年轻的农村劳动力对于土地和农村市场的开拓、经营及其创新思维,已是今非昔比,这将成为“三农”发展的新生力量;越来越多发端于黄土地的功成名就之士,将有机农业、生态农业视作有价值、有前景、愉悦身心的生活方式并倾情投入其中。

  民以食为天。既然有政策、有需求、有人力、有资金,“三农”发展没有理由不被看好。正如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2015年要着重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快新技术、新品种、新农机研发推广应用,支持农产品加工特别是主产区粮食就地转化,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政府今年的工作目标之一,即是再解决60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0万公里,力争让最后20多万无电人口都能用上电,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人以上。不论财政有多困难,惠农政策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支农资金只能增加不能减少。总之,坚持“三农”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

  俗话说,惊蛰有三候。2015年三月之初,恰逢乙未惊蛰之日,改革的春雷再一次奏响——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正是今年农业农村工作最重要的任务。在诸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看来,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道路,离不开现代金融的支持与保障,而保险作为市场化的风险管理工具,正愈益凸显其不可或缺的风险保障与经济补偿功能。

  自2004年至2015年,每年中央一号文件都聚焦农业保险问题,建议加大财政税收政策的支持力度、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水平、加强农业保险产品创新、扶持地方特色农业发展等。其中,立足于“市场化经营+政策性补贴”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已经惠及千万家农户,通过财政手段与市场机制的对接,创新了政府的救灾方式,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分散了农业经营风险,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可持续增长。日前,保监会、财政部、农业部联合发文,进一步提高此类农业保险的保障金额,要求保险公司在拟定保险条款时,除暴雨、洪水、地震等巨灾外,还需列明保险标的所在区域的主要风险,以便承保农户需求时更具针对性,满足农业生产者特别是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多层次的风险需求。

  农村经济发展离不开“三驾马车”:一是号称“加速器”的农业科技的进步与运用,二是所谓“润滑剂”的农村金融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三是被视为农业发展“稳定器”的农业保险机制的完善与运用,三者缺一不可,而其中,保险机制又被视作农业发展的基础性条件。今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保集团董事长吴焰一针见血地指出,应以保险机制激活农村金融服务链这一薄弱环节,比如,加大对农村银保互动机制的支持推动力度,明确农业保险保单质押的法律地位,适当提高农业保险保额和赔偿标准等,有助于化解有效抵押物不足、降低信贷违约概率和提供信用增级服务,切实增加农村信贷资金的有效供给,为实现“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这一愿景真正发挥农村金融的有效“输血”作用。

  慧择提示:近年来,保险业在“三农”领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为进一步农业现代化,惠农政策需不断提高财政支持力度,切实引导保险发挥风险管理功能,让农村发展更强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