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讯

春节前后仍是较好的降准时间窗口

更新时间:2017-08-27 06:13
  【摘要】前期央行宣布降息后,各行各业均受到一定的影响。目前,新降准消息仍受到市场的关注,对此,有关专家表达了相关看法与观点。

  虽然有创新货币政策工具调节市场流动性,但由于政策传导效应的局限性,市场对中长期流动性的谨慎预期一直存在。目前来看,复杂的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将推动货币政策实质性宽松,春节前后仍是较好的降准时间窗口。

  首先,短期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从就业、收入增速以及防范债务风险角度而言,7%的增长底线仍有维持必要。2015年经济开局仍不利,地产销售转为快速下跌且库存偏高,房地产投资继续低迷。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BDI指数连续两周下跌,1月出口情况恐不乐观。再考虑到季节性、基数效应,上半年GDP可能下行到7%附近。

  其次,通胀压力较低。从高频数据来看,叠加高基数因素,1月CPI增幅将跌至0.8-0.9%以内。2015年,在制造业严重产能过剩、大宗商品持续下跌的背景下,低通胀有望成为常态。需求萎缩型通货紧缩会推升实际利率水平,侵蚀企业利润,甚至对就业带来冲击。另外,通缩还会损害债务人利益,容易导致信用收缩,进而影响货币政策传递效果,加大经济风险。

  在经济下行、通缩压力较大背景下,运用宽松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抬升短期总需求的紧迫性较大。而目前来看,虽然商业银行超储率回到2.6%附近的高位,但实体经济投融资需求偏弱,商业银行被动增加超储迹象明显,流动性宽松程度仍有限。究其原因,虽然央行货币政策确实倾向于宽松,但实际上创新型政策工具的期限较短(1年以内)、利率较高(3.5%附近,高于商业银行负债成本至少100bp),很难形成市场流动性持续宽松局面。而降准等常规货币投放工具,不但可以稳定市场预期,而且由于商业银行拿到的准备金利率只有1.62%,降准能起到大幅降息的实际效果,对于扩大信贷投放、降低信贷利率将产生实质性利好。

  央行之所以迟迟不降准,可能是顾虑货币宽松后资金脱实向虚、表外融资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效果等因素。不过,随着限制股票杠杆投资规模、监管委托贷款等表外融资渠道等工作相继到位,降准等传统货币政策的障碍正得到扫除。传统资金黑洞萎缩后,市场化资金配置的结果未必是“大水漫灌”。另外值得借鉴的是,在美国逐步进入加息周期的同时,近期全球范围内其他央行却竞相放水,说明实际政策取向还是要看国内经济金融运行状况。

  综合考虑近期外汇持续流出、春节前后资金季节性收紧以及金融条件改善到实体经济,投融资恢复有3-6个月的时滞等因素,春节前后仍是首次降准的绝佳时间窗口。

  慧择提示:目前,我国短期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通胀压力较低,降准窗口依旧敞开。受各项因素的影响,对于全面降息降准政策的推出,市场还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