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上半年行将结束,留给保险业的依然是压力重重。尤其是寿险业方面,决定全年保费数据走向的开门红期间,行业新单保费显着下滑,拥有庞大代理人队伍的老牌险企也未能免俗,在业务转型以及严监管的双重考验之下,不少业内人士忧心忡忡。
不过,这种担忧或许可以稍微有所缓解了,因为央行又一次降准了:
央行网站6月24日消息,自2018年7月5日起,下调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五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等十二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可释放资金约5000亿元,用于支持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项目,同时撬动相同规模的社会资金参与;同时,下调邮政储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可释放资金约2000亿元。
2018年内,央行第三次定向降准,一次性释放7000亿元流动性,远超市场预期,专家普遍认为,这对于缓解市场资金面紧张状况会有很大帮助。
或许不少读者会问,这和保险业有啥关系?在《真实的“开门不红”是这样的:客户手上没钱了……|艰难时刻》一文中,『慧保天下』曾对2018年寿险业“开门不红”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得出结论:更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国内货币市场流动性趋紧,以至于消费者无力投保,大单急剧减少。
如果你认同上述结论,结合央行降准就不难得出另外一个结论:
随着市场流动性的改善,保费收入增速在下半年或也将有所提振。
其实,除央行超预期降准外,更多有利保险业发展的信号也已经开始释放。
防风险思路微妙转向,直指实体经济改革滞后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2018年的三大攻坚战之一,但需要注意的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从来都不只是金融部门的任务,而是需要实体经济部门的密切配合,但近一段时间,很多信号已经表明,金融部门积极去杠杆,但实体经济部门改革却相对滞后,影响了实际工作效果。很典型的一个例子是,虽然国家三令五申要调控房地产,但在一些个别地区,房地产乱象依然大量存在,拖后了房地产去杠杆的步伐。
实体经济部门改革的滞后已经开始招致越来越多的不满,这在6月14日召开的陆家嘴论坛上,有很多观点都值得玩味。
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发表主题演讲时就对实体经济部门提出批评。他指出,一些地方部门、银行部门缺乏紧迫感和危机意识,对去产能、去杠杆心存侥幸,对不良资产处置和僵尸企业处置等待观望,犹豫不决。
如果说郭树清的讲话尚且较为含蓄的话,那么刚刚卸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现任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的一番话,就可以说是相当犀利了。
杨伟民指出,金融风险要从两面来看,一面是货币政策、金融机构、金融监管等等方面的问题,另外一面是实体经济、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等问题。如果处置僵尸企业继续拖下去,如果房地产市场继续乱象丛生,如果地方政府继续变换花样,金融机构再健康,金融监管再严厉,也会出现金融风险,所以说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这场攻坚战,金融部门毫无疑义是主攻部队,但是实体经济主管部门特别是国有资产监管部门,房地产调控的管理部门,地方政府债务的管理部门,以及各级地方政府都要各负其责,同金融部门一起齐心协力,来打好这项输不起的战役,如果只是金融部门在孤军奋战,其他部门袖手旁观,这场战役是打不好的。
对金融业去杠杆予以肯定,对实体经济部门改革滞后予以批评,显示着金融监管思路的微妙变化。虽然杨伟民强调自己是以个人名义发表上述演讲,但市场人士普遍认为,其多年担任中财办副主任,其演讲仍值得高度关注。
货币紧缩中快速去杠杆引发市场担忧
如果说对于实体经济部门改革的批评尚不能构成对于金融保险业的利好的话,那么目前市场上普遍存在的一种对于在货币紧缩中快速去杠杆的担忧却绝对值得关注。
5月31日,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在安信证券2018年中期策略会议上发表题为《去杠杆之殇》的主题演讲,指出2012年以来,中国总体杠杆率上升较快,但杠杆率的上升主要集中在企业部门,主要是国有企业,且主要集中于周期、运输、建筑等板块,非国有企业的杠杆率实际一直在下降;而居民部门与政府部门的杠杆率虽然也在上升,但其实仍存在一定加杠杆的空间。因此他认为,这种条件下,需不需要进行全国全部门的去杠杆,值得商榷。
而在去杠杆的同时,对影子银行严监管,实际上进一步提升民营企业融资成本,导致“
民营企业简直成了背锅侠。该去杠杆的没去,不该去杠杆的没饭吃,这种情况已经蔓延为局部性的流动性危机”。
他因此得出结论:“去杠杆”和“严监管”两项政策是相互打架的,应该在宽松的货币环境来去杠杆。
高善文的观点一经发布,迅速引发诸多人士的响应。
6月23日,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黄奇帆在“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主题论坛上,围绕宏观经济去杠杆和金融产品创新的风险防范两个问题,发表了相关演讲,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他指出,去杠杆有三种形式,过度紧缩型的去杠杆,是非常糟糕的去杠杆,将造成极其严重的经济箫条、企业倒闭、金融坏账、经济崩盘等局面。
严重通胀型去杠杆也不可取,因为通过加货币去杠杆,坏账通过发货币而稀释,但通货膨胀却会把坏账转嫁给居民,如果过于严重,会带来剧烈的经济危机、社会振荡。
他认为应当良性地去杠杆,既降低宏观经济的高杠杆,又避免经济萧条,保持经济平稳发展。良性的宏观经济去杠杆,要从宏观上形成去杠杆的目标体系和结构,操作上既不能一刀切地想两三年解决,也不能用一种办法孤注一掷,应该多元化去杠杆,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手段就是平稳调控M2增长率。其中每年M2增长率应该约等于当年GDP增长率加上通货膨胀率。
而近期,社科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发布的一份报告更是直接题为《警惕出现金融恐慌》,指出:
今年以来,债券违约、流动性紧张、汇率下行和股市下泻等相继发生,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加之美联储加息以及中美贸易冲突呈长期化和高度不确定性,我们认为,目前中国极有可能出现金融恐慌。
金融恐慌是一种极端的集体规避风险的行为。恐慌之发生,并非市场上当真出现了大规模的金融风险并日臻恶化,而是广大市场参与者对未来市场前景感到茫然甚至恐惧。广大市场参与者不约而同地抽逃资金而求自保,将会引致或者恶化金融危机。
实体经济增速开始下滑
相对于金融保险从业者的心理状态,最让人担忧的是,实体经济的疲软已经开始显现。2018年6月14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5月份主要经济数据。与4月份的喜忧参半相比,5月数据几乎全线走弱:工业增加值不及预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续创2000年以来新低,消费市场继续回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仅为8.5%,创2003年7月以来新低,较前值大幅下降0.9个百分点。
对于保险行业而言,如果这一态势不能尽快得到扭转,新单保费负增长的态势无疑也将继续保持,而受实体经济发展影响巨大的财产险业将因此受到更多冲击,前途将更加渺茫。
在这种情况下,央行远超市场预期的定向降准犹如“及时雨”,预期7000亿元流动性释放,将有效缓解市场流动性紧张,对于保险业而言,也可以稍获慰藉。有市场人士甚至因此推断,随着市场对于“货币政策”、“去杠杆”、“严监管”等的认识的转变,保险业下半年或也将迎来一定改变。
更多的研究认为,未来一个时期,宽货币或成为主流。恒大研究院任泽平发文称,当前监管的重点是去杠杆、去通道、去链条、规范影子银行和银行表外业务。
未来政策有望演化为“宽货币+紧信用(严监管)+强改革”组合,通过降准和鼓励资产证券化来实现表外回表、非标转标,通过资管新规、财政整顿、控制国企负债率、传统产能过剩行业限贷、房地产调控和建立长效机制等化解结构性债务风险和去杠杆,通过对外开放、放开行业管制、降低税负、国企改革等推动政令畅通的新一轮改革。
不过这样的政策能否彻底解决问题尚存疑问。有文章指出,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需求管理政策只能用来解决短期问题,难以解决中长期结构性问题。采取流动性管理措施虽然有助于暂时缓解危机,但也可能激发软约束主体继续加杠杆的道德风险。
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政策上,需要着力解决一些领域的滞后问题,其中就包括加快企业结构调整。在他看来,目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处于焦灼状态,必须求同存异,寻找最大公约数,建立健全企业银行政府各方责任共担,和损失分担机制。
暖宝保3号门急诊
抵税利器中荷岁岁享护理险,买前必知的13个问题!
慧择小马老师|1277 浏览
限时放宽!给父母买长相安长期医疗险,免体检和人工核保啦!
慧择小马老师|1025 浏览
短短3天,她帮客户要回了漏赔的100万!
慧择小马老师|352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