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海微众银行紧锣密鼓筹备运营 互联网银行“破冰”
更新时间:2015-01-09 10:38
【摘要】随着现代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银行业的创新力度逐渐加强,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加深。目前,前海微众银行已经正式成立,其业务模式和创新产品引起市场的广泛关注。
前海微众银行紧锣密鼓筹备运营 高管牵头“玩”跨界融合
“每天工作开会都很忙,加班加点很平常,有时太晚了干脆睡在办公室,这样的生活已经有半年多了。”面对外界汹涌而来的聚焦和围观,在微众银行工作的一位员工黄生(化名)坦言,已经无暇顾及各方的疑问,希望在正式开业之前,能将手头的工作完成即可。对于即将推出的业务和服务,黄生同样保持了公司一贯低调沉默的风格,但他觉得,加盟微众银行其实是“图好玩”,可以通过互联网的科技方式来做不同于传统银行的产品,市场上所有的想象和猜测都可能实现。
作为首批民营银行代表的微众银行便吸引市场大量关注,而浓厚的“企鹅文化”烙印也令其成为互联网企业搅局金融业的重量级标杆。公开资料显示,微众银行注册资本为30亿元人民币,主要股东为腾讯、百业源、立业集团,持股比例分别为30%、20%、20%,余下的30%股权则由另外7名股东持有。另据微众银行方面官方口径,微众银行无营业网点、无营业柜台,依托互联网为目标客户群提供服务。微众银行将主要以“普惠金融为目标,个存小贷为特色,数据科技为抓手,同业合作为依托”,是一家致力于服务微小企业和普罗大众的互联网银行。2014年12月28日,前海微众银行官网正式上线,但登陆之后却发现,并没有具体的产品和业务介绍,其页面非常简洁,上半部分显示微众银行宣传口号,下半部分则是一个二维码,用手机扫描之后,再进入手机移动端的HTML5页面,其强调移动入口的意图明显。从内容来看,微众银行将为客户提供衣食住行、吃喝玩乐等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这可能只是其“个存小贷”模式中的一部分。
有趣的是,在这个独树一帜的网站上,微众银行还将招聘信息放在页面宣传的醒目位置。据了解,当前微众银行员工规模已经有300多人,但营业初期在业务端和技术端方面仍存在较大的人才缺口,需要加紧招兵买马。招聘岗位主要集中在产品策划、运营、安全技术、后台开发、终端开发、测试、运维等方面。
目前来看,微众银行的人员架构已经凸显着明显的跨界性质。从高管团队来看,除了原平安集团副总经理顾敏任微众银行董事长,原中信银行副行长曹彤任微众银行行长,原平安银行董秘李南青担任微众银行监事长,其业务团队大多来自腾讯,尤其是科技、数据分析、互联网产品开发人员,均出身互联网企业。知情人士认为,微众团队行业整合性较强,与金融风险、法律法规、内审相关的岗位以传统金融机构人士为主,而业务和产品创新则交由相对年轻的互联网人士负责。
尽管目前微众银行并未更多透露即将推出的产品和业务的详细信息,不过已有坊间的信息称,在试营业期间,微众银行将主要推出线上信贷产品,首款产品为“信用付”,即让客户在一些消费应用场景时,支持“先消费,后付款”,14天内免利息,类似于“京东白条”的业务形式。不过,微众银行方面对上述消息回应称“不予评论”。
刷脸识别引猜想 “大数据征信” 有效性尚存争议
1月4日下午,在高层视察微众银行时发放了微众银行的第一笔贷款,向一位卡车司机发放3.5万元贷款。微众银行方面表示,1月4日发出的首笔贷款是一笔真实的客户贷款。该客户是第一位受到微众银行特别邀请的客户。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项贷款过程中,贷款人通过摄像头对准脸部,软件系统识别出身份,与公安部身份数据进行匹配,在“刷脸”认证同时,通过社交媒体等大数据分析,软件将对贷款人的信用进行评定,从而计算出贷款金额。一时间,绑定大数据的刷脸识别技术引发市场的疯狂猜想。
据了解,对于刷脸识别实现支付的技术,除了微众银行之外,阿里旗下的蚂蚁金服等其他互联网金融技术企业也已经开始展开测试,通过指纹、声音等生物识别技术来融合移动应用端和实体消费。据熟悉人脸识别的技术工程师介绍,构建安全的生物识别技术,不仅需要互联网企业自身技术系统的安全性可靠,同时还需要包括外部的安全厂商、电商网站乃至公安系统等多部门来参与,构建完整的完全生态。目前人脸识别技术发展尚未成为普遍支付手段,其中重要的原因在于不同个体之间差异较大,且数据库保存的照片有限,未来软件应用开发还需要进一步升级。在具体的大数据征信的模式方面,尽管微众银行方面始终保持沉默,但从已经流出的资料来看,市场人士猜测,微众银行的客户均来自于互联网,通过腾讯提供的各类大数据,了解客户的贷款需求,或主动对客户发出贷款需求。有媒体报道称,腾讯的互联网大数据征信由财付通负责,主要运用大数据技术下的海量信息,比如在线时长、登录行为、虚拟财产、支付频率、购物习惯、社交行为等,为用户建立基于线上行为的征信报告,成为金融机构风险控制的新工具。
2014年12月,腾讯公司助理总法律顾问王小夏的公开演讲勾勒出了微众银行大数据的应用基本轮廓。“以信用额度的批准为例,比如定位某个用户工作及生活区域,可判断其所处行业、房屋价格及租金,通过出差频率判断所处职位差别,通过这种类似的测评可为该用户构建基本画像。”据王小夏描述,大数据还可以分析用户的具体消费习惯并向其做相关的业务推荐。通过大数据获取某用户行为数据,不仅可以看出其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也可因此判断是否可进行适当鼓励并增加信用额度。王小夏坦言,在信息采集的内部合规工作方面也会存在不少难题,而个人信息定义边界不清、不良信息存储年限、数据的跨平台使用等均是未来面对的挑战。
不过,对于大数据征信的可靠性,目前市场各方存在广泛的争议。有熟悉银行业风控方面的金融人士表示,按照现有的信贷标准,通过社交网络等渠道形成的征信方法和数据未必能全部符合传统商业银行的监管要求。相比绑定真实交易以及个人金融服务业务的传统金融机构而言,互联网企业数据部分可能存在失真,不少社交或金融交易数据可以通过各类渠道修改或造假,如何防范金融诈骗等风险问题,也将是微众银行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一位熟悉腾讯获客技术系统的私募人士表示,腾讯拥有庞大的社交数据,并通过不同的标签属性将人群进行分类,按照获客要求设置不同条件,就能不断细分人群删选出所需要的用户,从而对放贷进行精确有效的定位,人群越细分、定位越准确,其资金放款的风险也会被严格地限定在可控范围内。不过上述银行风控人士认为,腾讯社交数据的利用有效性仍值得怀疑,对用户群体进行模糊化分类可能难以精准地评估其信用等级,与此同时,腾讯此前并不涉及金融信贷领域的市场,缺乏信贷经验,从社交用户到金融用户的转化率可能不高,加上当前绑定的O2O应用消费场景有限,其支付及交易记录能否构建一个完整有效的征信系统,需要保留一个问号。
互联网银行“破冰” 传统银行业生态圈或重构
越来越多的金融从业者发现,以微众银行为代表的互联网银行诞生,正在逐步打破现有市场的格局,传统商业模式的基础正在分崩离析,融合新技术和互联网化的思维打造的金融产品将可能撼动此前传统的监管思维。分析人士认为,互联网银行将在如何开展纯网络化业务方面进行探索,但如何对现有行业监管规则进行权衡则有待观察。
按照现有监管规则,客户新开银行卡账户和首次购买理财产品必须“亲见亲签”,而不设网点的“互联网银行”将无法与客户面对面。早在2014年初,民生银行在力推其直销银行时就开始与监管部门交涉如何通过互联网技术来取代“面签”,但最终没有获批。2014年3月,央行支付清算司向各银行下发的《关于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开立个人人民币电子账户的通知》,邀请银行界人士进行谈论,内容提及有关强弱实名电子账户的区分,对于弱账户可灵活实现远程开户,但对其功能也作出限制,这被业内解读为监管层对互联网银行开设电子账户的部分合法性的肯定。与此同时,高层视察微众银行的信号也反映着监管创新有望向互联网银行放开。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高层选择微众银行这样的创新银行来做试点,对其有政策倾斜,有可能在试点成熟后再进行铺开。郭田勇表示,网络银行与传统银行将会形成“竞合关系”,微众银行可以轻易获取巨量的用户,传统银行有业已形成的交易场所和应用场景,不存在谁直接进行相互的取代。
在互联网银行与传统银行之间的竞争方面,招商银行零售信贷产品经理罗毅军认为,微众银行等互联网银行的数据采集方式特别,传统银行的数据采集主要集中在银行的金融交易数据以及征集数据方面;微众银行的数据则是基于自己的社交网站及财付通方面,而不具备银行方面的金融数据。传统银行不会愿意将自己的核心数据给网络银行,而对于外部数据,传统银行和网络银行都可以接入。微众银行与其他银行的合作不可能是数据运用上,因为二者都不会放弃自己最核心的数据,合作方式有可能在业务操作方面,比如资本金的补充和支付系统的对接。一位不愿具名的股份制银行网络金融部门总经理表示,相比于阿里的网络银行,在短时间内微众银行可能并不会像未来的阿里网络银行走得那么快,但依托于腾讯的微众银行,可以做的有想象空间的事情太多了。对传统银行的生态圈来说,微众银行与蚂蚁金服为代表的民营银行至少是一个“搅局者”。“传统银行受冲击是必然的,从长期来看,网络银行的介入必然将打破银行业原有的业态,形成一个新的生态链。”该人士透露,其所在银行正在准备前往微众银行洽谈合作事宜。此前,业内猜测微众银行将打造“大平台”的概念,加强与传统银行的合作,做轻资产业务。
慧择提示:目前,前海微众银行正在紧锣密鼓筹备运营,银行高管牵头“玩”跨界融合,开业冲刺时,员工睡办公室加班加点成“家常便饭”。互联网银行“破冰”后,我国传统银行业生态圈或将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