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讯

养老保险改革提上日程 化解“双轨制”矛盾

更新时间:2014-12-25 11:31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进一步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我国养老保险改革被提上日程。

  12月23日,国务院副总理马凯代表国务院向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做了《关于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提出,建立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建立与企业相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行单位和个人缴费,改革退休费计发办法,从制度和机制上化解“双轨制”矛盾。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开始在企业单位进行养老保险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并未参加。2008年,在山西、浙江、广东、上海、重庆五省市开展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试点,但多数仅是在形式上缴纳社保费,体制机制没有根本改变。而目前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以及现行养老保险制度中的不公平引起普遍不满,不得不倒逼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调研报告数据显示,49%的被调查者对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退休金与企业职工养老金差距大表示不满。

  “两个同学同时毕业后,一个去了企业,一个去了事业单位,在企业的每月都要拿出工资的8%缴养老保险,退休后只能拿到原来工资50%左右的养老金,而另一个去了事业单位的,工作时自己不用缴一分钱,退休后却能拿到原工资的80%到90%养老金。这当然会引起在企业工作的那部分人的不满。”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孙兆颖分析说。

  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在职公务员数量约为700万,126万个各类事业单位在职人员3000多万。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无需自己支付,直接由财政统一支付。

  “建立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最直接的效果就是推进社会公平。”孙兆颖表示,“并且也有利于促进人才的自由流动。”

  他分析称,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不用缴纳养老保险费,也没有个人账户,如果他们辞职后进入企业,企业不会给他们补交养老保险。目前存在的“公务员热”现象,很大原因就是公务员福利好,这个福利就包括养老、社保在内。一旦进入机关事业单位队伍后就不愿意出来。这极不利于人才在市场上的自由流动。而要施行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也是困难重重。“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养老金缺口问题等都是棘手问题。”孙兆颖表示。

  目前,我国人口红利正逐步消失,人口老龄化却在加剧,劳动人口供给下降正在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及国际竞争力。

  报告指出,要综合考虑人力资源供需、教育水平、人均预期寿命、基金收支等因素,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改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抚养比。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已多次提出要延迟退休年龄,但每次都引起舆论强烈反对。但业内人士一致认为,延迟退休年龄是一个必然趋势,怎样实施则是难题。此外,还有目前存在的养老金短缺问题。有专家称去年养老金缺口18.3万亿。有学者在其课题报告中提出,如果现行退休金政策不变,机关事业单位退休金年支出总成本到2035年约达2.7万亿元。

  报告指出,此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要坚持“五个同步”,即机关与事业单位同步改革,职业年金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同步建立,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完善工资制度同步推进,待遇调整机制与计发办法同步改革。

  慧择提示:目前,我国正在积极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在改革后,养老保险“双轨制”将迎来破冰之旅,并有利于缩短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退休金与企业职工养老金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