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行理财产品信批状况堪忧 表现不及国内银行
更新时间:2017-08-25 05:38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很多产业开始走向世界,外资行在我国出现的身影越来越多。近期,据报道,2014年上半年理财产品数据显示,外资行理财产品信批状况堪忧,其产品的披露表现不及国内银行。
值得注意的是,外资行所发行的结构性理财产品更是信披“消声”高发地。
外资行理财产品信批状况堪忧
据普益财富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到期的24748个银行理财产品中,近50%未公布实际收益率。在银行到期理财产品信息披露上,城商行公开比例相对较高,达83.2%。五大“土豪”工农中建交的信披比例紧随其后,为78%。股份制商业银行相对一般,信披率只有75.1%。表现最差的是外资银行,在2013年到期的1256个理财产品中,已公布实际收益率的仅490个,占比39%。这一比例,仅为中资银行信披率的一半。
据报道,对于银行理财产品实际收益率的查询服务,有外资银行客服表示,如未在该银行开户无法提供查询服务。花旗银行和汇丰银行的理财经理表示:“只有购买过相关产品的客户才能查询到产品信息,可以登录网银了解,也可以通过客户号或身份证号码查询。”汇丰银行的陈姓经理解释称,“我们会定期向客户发送报告,实际收益率不在网上公布,这也是对客户隐私的保护。”
结构性理财产品方面,据统计显示,2014年上半年结构性理财产品发行量增幅明显,其发行量环比、同比均大幅上升逾4成。然而,其实际收益率却没竞争力,到期信息披露率远也低于非结构性理财产品,一向醉心于发行预期收益较高的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外资行更是信披“消声”高发地。
从银行来看,上半年在24家有到期结构性理财产品的银行中,仅11家银行披露了部分产品的实际收益率,其余13家商业银行均未披露其到期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实际收益率,未披露到期实际收益率信息的银行以渣打、汇丰、星展等外资银行为主,其中南洋商业银行到期产品数量为112款,是未披露到期信息的银行中,到期结构性产品数量最多的银行。
业内呼吁信息披露统一规范
新闻媒体者了解到,监管层近年来也一直在强化银行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工作,早在2011年银监会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第三条就规定“商业银行应通过事前、事中、事后的持续性披露,不断提高理财产品的透明度;所有针对个人客户发行的理财产品,产品相关的事前、事中、事后信息均应在总行的官方网站上予以充分披露,私人银行客户与银行另有约定的除外”。
显然,目前仍有银行达不到这样的要求。在业内人士看来,信息披露不规范,将直接导致银行受消费者信赖程度的降低和市场竞争能力的弱化。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银行理财产品的实际收益率、运行信息应当是对外公布的,不应该报喜不报忧。他建议,对于理财产品的信息到底是公开公布还是定向公布,监管部门应该有一个统一准确的规定,希望监管机构以及银行业协会等行业机构能够对此予以规范。
山东财经大学金融系教授丁述军表示,随着利率市场化时代的到来以及竞争的加剧,银行理财产品信息披露方面会向着透明化、规范性方向发展。
“不少人选择余额宝理财,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余额宝每天都会向投资者公布收益情况,投资者对自己的投资情况一目了然,这是互联网金融的一大创新,也是传统金融机构发展的方向。”丁述军认为,一直以来银行在理财产品信息披露方面自觉性并不是很强,不过随着投资者风险意识的加强,会倒逼金融机构作出有力的调整和改革。
慧择提示:综上可知,外资行在理财产品信息披露方面表现不及国内银行,理财产品信批状况堪忧,很多业内人士呼吁信息披露统一规范。外资行要想健康发展,需要规范理财产品信批的要求,加大产品信息披露的透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