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少数银行系“宝宝”破百亿 “银行"宝宝"不赚钱”
更新时间:2014-07-25 14:31
【摘要】余额宝的诞生和其规模的不断壮大给银行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因此银行也开始向互联网“宝宝”发起反攻,推出众多“宝宝”产品。在历经了一系列的争抢后,银行系“宝宝”却面临了尴尬的局面。
现状
银行系更胜一筹 “宝宝”有近10款
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多家银行陆续推出了自己的宝类产品。媒体人粗略统计发现,今年来银行系“宝宝”已多达近10款。与互联网“宝宝”疲态渐显相比,后来者的银行系“宝宝”却更胜一筹,如余额宝最低转入金额需要1元,而目前银行系“宝宝”首次认购、申购的最低门槛仅为0.01元。
收益方面,以余额宝为例,今年来其收益逐日下滑,7月15日,余额宝7日年化收益率为4.17%,在超过百亿的24只货币基金中位列倒数第四。其他互联网“宝宝”收益率大多在5%以下,但同日公布的招行“朝朝盈”收益5.0540%、兴业银行“掌柜钱包”的7日年化收益率为5.012%,银行系多款“宝宝”收益均高于互联网类宝宝产品。
服务方面,互联网宝宝T+0赎回,而有的银行“宝宝”已不需赎回指令,如中信银行“薪金煲”、渤海银行“添金宝”,可直接通过ATM机取现或转账。
尴尬
仅少数银行“宝宝”破百亿
尽管银行“宝宝”全面超越互联网“宝宝”,但规模却不尽如人意。
媒体人初步统计,目前除兴业银行“掌柜钱包”近4个月吸金450亿、工商银行“薪金宝”规模为135亿元,交通银行“现金宝”规模达349亿元外,其他“宝宝”吸金能力均表现平平。
如中信银行“薪金煲”武汉分行签约人数仅为5000余户,保有量为2.11亿元;中国银行打造的“活期宝”目前在全国的规模也只有30亿元。此外,公开数据显示,截至二季度末,民生银行“如意宝”对接的民生加银现金宝规模73亿元,招行“朝朝盈”规模接近50亿元。
对比一年前,余额宝等互联网“宝宝”推出不到一个月时间,规模便轻松破百亿。银行系“宝宝”尽管在产品投资门槛、收益率、服务便携性上有优势,但是论规模,仍然只是货币型基金的冰山一角。
据基金公司披露的6月末净值统计,货币基金(包括理财基金)总规模达到1.71万亿元。去年底货币基金整体规模仅为7475.9亿元,今年上半年增长了近1万亿元,其中银行“宝宝”所占份额非常有限。
解析
“银行"宝宝"不赚钱”
业内人士称,宝类货基有可能推高银行的负债成本,而资产运作收益率却不一定能同步提高,这样就可能会因为利差的缩小而影响到银行的利润。多位银行业人士的看法也印证了上述说法。
“我行有300万客户,但是能买"宝宝"的客户只有十几万。”某银行个金部人士表示,银行其实并不是很愿意推广“宝宝”,他坦言,银行“宝宝”不赚钱。
“银行销售货币型基金基本没有手续费,此外,从基金管理角度来说,会增加银行现金流出。”该人士说,银行之所以会推“宝宝”产品也是为了挽留客户。
无论是互联网“宝宝”还是银行“宝宝”,都是互联网+货币基金和银行+货币基金的模式,也就是说“宝宝”无论是出自互联网还是出自银行,都是和基金公司合办的。
货币型基金从2003年银行就开始销售了,为什么让互联网抢占了先机?银行人士介绍,在“余额宝”之前,几乎所有银行都在销售货币基金,但银行不愿意去推广这项业务,知道的客户也比较少。
据透露,基金公司在与银行合作时,销售不同类型的基金,基金公司给银行的提成不一样。排在第一类的是股票型基金,提成最高;其次是债券类基金;最后才是货币基金。并不是银行“宝宝”养不大,而是银行不愿意养大“宝宝”。
“被逼无奈,还导致存款流失”
“银行其实是被逼无奈,为防止存款流失,留住客户。”另一家股份制银行产品经理表示,对于银行来说,货币型基金的确不赚钱,而且还会导致存款流失,大家都去买货基,存款自然会减少。但如果银行不发起反攻,后果会更严重。
“我只买了近万元的余额宝,银行宝宝手续复杂、麻烦。”市民小周表示,投资“宝宝”仅仅是为了方便的前提下,能获得多一点的收益,只会选择更方便的方式。显然,互联网“宝宝”在用户心中已经先入为主。
银行业内人士称,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部分银行已经率先开始转变经营思路,银行系“宝宝”产品仅仅只是众多金融服务需求中的一种,客户也不会将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因此,宝宝收益将回归正常水平,业内人士预计,“宝宝”收益或将跌至3.5%。
慧择提示:综上所述,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多家银行陆续推出了自己的宝类产品。然而,目前仅少数银行“宝宝”规模破百亿,遭遇着尴尬的局面。不管怎样,消费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还应根据实际情况综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