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众所周知,随着
保险产品的发展,保险产品的功能也在不断完善,现在保险兼具保障和收益功能,因此很多人投资高收益保险。不过高收益保险有风险,因此监管层开始警示
高收益保险产品风险。
在不断推高产品收益的同时,这些理财型保险产品的期限也在不断缩短。媒体人注意到,如今市场上销售的万能险产品期限多为1年或2年,有的最低持有期限缩短至31天,还有的甚至短至15天。
保险负债业务呈现短期化和高收益倾向,将保险资金成本推高到远超出投资能力和市场支撑的地步。以一般万能险资金成本来看,结算利率达到5%甚至更高,手续费率3%左右,此类产品的预定利率加上销售费用,资金成本在6%以上。
尽管声称互联网渠道各种“零费用”,单单7%预定利率对保险机构负债端来说压力不小,各种名目繁多的优惠活动也将进一步抬高资金成本,如送集分宝、返现金、赠购物卡等。
要匹配超过7%资金成本,这些保险机构唯有依靠投资高风险高收益项目。以弘康人寿的 “在线理财”产品为例,拉高产品预期收益率的正是另类投资,包括信托计划、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债券投资计划和不动产投资计划。
以预计收益率水平来看,信托计划、专项资产管理计划最高,在7.5%~8.5%水平;此外,债券投资计划、不动产投资计划预计收益率为5.5%~7.5%,在其账户资金配置中也应占有一定比例。
随着理财型保险产品收益率越来越高,期限越来越短,带来较大的资产错配和流动性风险隐患也引起监管层的担忧。5月14日,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在《上海证券报》上发表署名文章,文章中提及在当下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保险资金运用部分领域存在的7大风险问题。其中,当下“保险负债业务呈现短期化和高收益倾向,带来较大的资产错配和流动性风险隐患”成为关注风险之一。
陈文辉在文中提及,在投资渠道放开后,部分保险公司,尤其是一些
寿险公司,对资金聚集的冲动很强,不管期限长短,不论成本高低,就是要把规模做大,把大量资金聚集起来,然后用于投资,主要依靠投资高风险高收益项目。这些业务将保险资金成本推高到远超出投资能力和市场支撑的地步,潜在风险较大。这种产品,为追求高收益率,大多配向收益高、流动性低的另类资产,比如不动产、基础设施、信托等,形成了“短钱长配”的新情况,存在较大的流动性风险。另外今明两年还将是寿险满期给付的高峰年,退保和满期给付因素叠加,对投资资产的流动性要求较高。
事实上,近年来一些保险公司不断加码另类投资,也从数据上可以看出。以保监会最新公布的险资运用数据来看,今年一季度末,以另类投资为代表的其他投资14317.51亿元,占比17.41%,较年初增加1325.32亿元,占比提升0.51个百分点。以房地产投资为例,险资进入总体规模虽然不大,但投资增速却惊人。相关数据显示,2014年一季度末,保险机构投资性不动产规模754.87亿元。这一规模较去年同期384.7亿元,增幅达到96.22%。
慧择提示:高收益保险虽然风险较低但也是具有风险的,监管层警示高收益保险产品风险,可以使投资者减少经济损失。建议消费者购买保险时应该侧重于保险的保障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