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对于国家来说意味着的是信心
更新时间:2013-11-28 15:07
【摘要】在我国,股票反应的是投资人对经济前景的预期,股市的波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们对于未来预期看法的影响。
在中国做股票,别总瞎吵吵什么“国民经济晴雨表”之类。国民经济固然反映在股市涨跌上,但更深层次上反映的是亿万投资人对经济前景的预期。而决定预期的除主观判断力之外,显然也不仅是经济逻辑,特别是咱这个所谓新兴加转轨的经济体和经济体附着的也在痛苦嬗变着的政治社会体制,影响并最终决定经济预期的因素更是多重叠加的。其中最明显的特征便是所谓的“政策节”。而集中反映执政党政策新动向的事件往往是它的三中全会,特别是换届后的三中全会。
三中全会公报发布的次日股市特不给面子,跌了差不多2%,一般股民对全会公报的反应是比较虚、没啥干货—可能是一般股民像我一样水平低,猜不懂“虚”的后面藏着啥“实”的。但接下来两天流传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有关“干货”内容,股市转暖,两天又涨回2%!待第三天公布,媒体热情洋溢解读一个周末后,11月18日周一股市放量暴涨2.87%!真的有“干货”,真的有重大政策转变,真的激发出人气。股市其实就是一股精神气。
三中全会新政策将在多大程度上、多长时间跨度上焕发人们的精神气儿呢?2008年底金融海啸,政策出手四万亿元,股市八个月内从1664点涨到3480点。2005年1月31日出台振兴股市“国九条”,5月启动股权分置改革,股市两年半间从1000点涨到6124点。再往前是1999年的“5·19”行情,1996年的大牛市……这回的行情是趋势反转吗?
分析师们正连篇累牍地解读那些经济改革的新政策、新说法,诸如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土地改革、金融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环境治理、二胎政策……并从中寻找对应的投资标的。但这些决定不了行情的反转,因为决定行情反转的是人们对经济前景的信心,是对改革进入深水区后能否成功的信心,是对执政党能否凝聚起上下戮力的中国梦的信心。
吴稼祥先生恰恰在这个高度给出了让人耳目一新的解读,他认为全会决定至少在14个方面反映出改革的“还权于民”的价值取向,即:1、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把行政权力还给市场;2、公私财产权均不可侵犯,公私同权,把财产安全还给民间;3、划转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比例,直到30%,改善民生,把全民财产还给全民;4、允许农村土地流转,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逐步把土地收益权还给农民;5、推进金融市场化,把货币主权还给企业和国民;6、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把自由居住权还给国民,消除国民差别待遇;7、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把公民权还给公民;8、废止劳动教养制度,归还人权走出重要一步;9、逐步增加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数量,把自主治理权还给地方;10、降低社会资本进入出版影视门槛,把文化选择权逐步归还文化消费者;11、高校自主招生,把教育主导权和选择权还给高校和考生;12、完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扩大工会活动空间;13、放宽计划生育政策,归还生育权;14、社会组织依法自治,结社权开始归还。
这真是一次全面的“还权”于市场、“还权”于民间、“还权”于民的改革!是构建公民社会的蓝图!“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句话的底蕴究竟是什么呢?前半句是“继往”的路径依赖,后半句是“开来”的实在愿景,继往开来!我想起35年前改革开放之初执政党提出“四个现代化”目标时,有先识者提出的“第五个现代化”。套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逻辑,无论路径上是否有坚定的“道路自信”,其通向的目标一定是也只能是全面现代化的国家。
为了保证这个改革目标的切实实现,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和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还权”改革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必须以“集权”手段予以实现。这是毋庸讳言的。因为古今中外一切成功的改革或者维新都是在威权下开展的,都是也只能是在威权“威固”的秩序中即我们所谓的“稳定”中推进。稳定是改革的前提,但没有改革也没有长久的稳定,稳定与改革并行,才有了以稳定即国家安全为最高目标的统一集权机构,有了冲在前面的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这恰是中国智慧“习近小平”的“两手硬”。于是,我们反复品读这一茬国家领导人执政改革的宣言书,会感觉到更加清晰的国家全面现代化的无限可能性,会感觉到信心的恢复和树立。
对股市的最深层的信心其实是对国家的信心。三中全会正在重新树起人们的信心。设若这些改革政策不折不扣地转化成措施并雷厉风行地贯彻落实,我们有理由相信行情正在趋势反转。
慧择提示:政策的变动对于股市来说也是有很大影响的,股市不仅仅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更是全社会对国家信心的投票。